近期,我國模擬芯片行業迎來重大政策利好。商務部接連發布公告,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相關模擬芯片啟動反傾銷立案調查,同時就美國對華集成電路領域相關措施發起反歧視立案調查。這一系列動作迅速引發市場震動,A股模擬芯片板塊在公告發布后的首個交易日表現活躍,納芯微、思瑞浦等企業股價大幅沖高,上海貝嶺更是以漲停收盤;而德州儀器、亞德諾等美國企業股價則出現明顯下跌。
此次調查的直接導火索是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代表國內產業提交的申請。申請文件顯示,美國四家主要生產商——德州儀器、亞德諾、博通、安森美——向中國出口的40nm及以上工藝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柵極驅動芯片存在嚴重傾銷行為。初步證據表明,這些產品的傾銷幅度超過300%,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商務部確定的調查期為2024年全年,產業損害調查期則覆蓋2022年至2024年。
數據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2022年至2024年,申請調查產品的進口量累計增長37%,而進口價格累計下降52%。具體來看,產品平均價格從2022年的3.36元/顆降至2024年的1.62元/顆,累計降幅達51.77%。這種價格暴跌直接壓低了國內產品的銷售價格,導致國內產業同類產品的毛利率大幅下滑。2023年相比2022年,國內產業同類產品的加權平均單位內銷毛利潤下降了40.86%,其中柵極驅動芯片的單位內銷毛利潤下降幅度接近50%。
行業背景顯示,美國是全球相關模擬芯片的最大生產國,其產能占全球總產能的一半以上。在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半導體市場進入下行周期后,美國企業一邊大幅"去庫存",一邊通過降價手段搶占中國市場。這種策略與國內汽車電子等新興領域的快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國內汽車市場的旺盛需求成為海外巨頭抵消業績下滑的主要方向。德州儀器的財報印證了這一點:2024年第四季度,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收入環比和同比均有提升,首席執行官Haviv Ilan明確表示,收入增長主要源于車用半導體和消費用半導體。
政策出臺后,得到了行業協會的廣泛支持。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等組織紛紛發表聲明,呼吁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實現良性發展。市場數據也顯示出積極信號:世界半導體貿易組織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3460億美元,同比增長18.9%,其中模擬芯片增長4%。從晶圓代工端看,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均提到模擬芯片需求增長顯著,特別是電源管理芯片等領域。
企業層面的表現更為直觀。2025年半年報顯示,希荻微以102.73%的營收同比增速領跑,思瑞浦、納芯微分別以87.33%、79.49%的增速緊隨其后。從毛利率看,圣邦股份、思瑞浦、帝奧微等企業均超過45%。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少企業實現了營收利潤"雙增長",納芯微營收同比增長帶動虧損減少,思瑞浦歸母凈利潤達0.65億元實現扭虧,晶豐明源利潤總額也較上年同期實現扭虧轉盈。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反傾銷和反歧視調查的展開,國內模擬芯片產業的公平競爭環境有望得到改善。國產廠商將擺脫"價格戰"的惡性循環,獲得更多市場空間和盈利修復機會。同時,國內并購整合的新浪潮可能改善產業"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的現狀。不過專家也提醒,技術短板不會迅速解決,產業規模差距仍然存在,但下游客戶端給予國產芯片更多應用機會,國內企業可以開發更多貼近應用的特色產品。中信證券認為,目前產業及政策趨勢正驅動模擬芯片板塊基本面持續上行,看好國產替代進一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