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科技企業宣布啟動一項大規模的綠色數據中心建設計劃,旨在通過技術創新推動行業低碳轉型。該項目總投資超過50億元,規劃建設三座超大型數據中心,預計2026年全面投入運營。據介紹,新設施將采用液冷技術、AI能耗優化系統等前沿方案,使單機柜功率密度提升至50kW,同時實現PUE(能源使用效率)值低于1.1的行業領先水平。
項目負責人表示,該計劃不僅關注硬件升級,更將構建"云-邊-端"協同的綠色算力網絡。通過部署智能調度系統,可動態匹配不同區域的算力需求與清潔能源供給,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12萬噸。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已與多家新能源供應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確保數據中心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供電。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該企業近三年在環保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240%,其中涉及數據中心節能的發明專利占比達37%。此次建設方案中,自主研發的浸沒式液冷技術成為核心亮點,相比傳統風冷方案可降低能耗30%以上。技術團隊透露,相關產品已通過國際權威機構認證,并在多個超算中心完成驗證。
行業分析師指出,隨著"東數西算"工程全面推進,綠色數據中心已成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剛需。該項目的實施將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形成超百億元的市場規模,預計創造3000個以上就業崗位。特別在芯片散熱模塊、智能電源管理等細分領域,已吸引多家科創企業參與技術攻關。
在生態建設方面,企業宣布將開放部分能耗數據接口,與科研機構共建碳排放監測平臺。該平臺可實時追蹤數據中心從建設到運營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為行業制定減排標準提供數據支撐。目前已有清華大學、中國信通院等單位確認加入合作。
金融分析師測算,雖然初期投資較傳統項目增加18%,但通過電費節省和碳交易收益,項目內部收益率可達14.5%。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容,數據中心運營商有望通過出售減排指標獲得額外收入。這種"綠色溢價"模式正在改變行業投資邏輯,多家證券機構已將相關企業列入ESG投資推薦名單。
據項目規劃,首期工程將于明年二季度開工,采用模塊化建設方式縮短工期。在選址上,充分考慮了氣候條件與電網結構,其中兩座數據中心落戶內蒙古和貴州,利用當地低溫環境與豐富水電資源實現天然制冷。第三座則位于長三角地區,通過與海上風電項目直連,構建零碳算力樞紐。
隨著數字技術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數據中心作為新型基礎設施的核心載體,其綠色化轉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此次超大規模綠色數據中心的建設,不僅展現了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實力,更為行業樹立了可持續發展標桿。市場預測,到2025年我國綠色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