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新勢力跨界造車的浪潮卻持續升溫。這一次,共享出行領域的頭部企業哈啰將目光投向了L4級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賽道,試圖從“兩輪”出行向“四輪”智能駕駛領域發起全面進攻。
上周,哈啰正式對外發布Robotaxi戰略,其首款基于東風啟辰VX6底盤開發的前裝量產車型“HR1”同步亮相。這款搭載哈啰自研智駕系統的自動駕駛車輛,算力突破2000Tops,配備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標志著哈啰從共享出行服務商向技術驅動型科技企業的轉型邁出關鍵一步。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目背后的資本矩陣堪稱豪華:螞蟻集團、哈啰、寧德時代三方分別持股50%、30%、20%,首期注資超30億元,形成了涵蓋金融科技、出行生態、新能源的黃金三角。
作為共享兩輪出行的開創者,哈啰的轉型軌跡清晰可見。早期以共享單車切入市場的哈啰,近年來通過順風車、租車等業務構建了多元化出行版圖。此次布局Robotaxi并非突兀之舉,而是其生態戰略的自然延伸。數據顯示,哈啰累計服務超4億用戶,這些用戶產生的海量出行數據將成為訓練自動駕駛算法的寶貴資源。例如,共享單車與電動車業務積累的復雜路況數據,可顯著提升Robotaxi在窄路通行、人車混行等場景的決策能力。
技術路徑的選擇凸顯了哈啰的差異化思維。與傳統Robotaxi企業采用的模塊化架構不同,哈啰自主研發的“端到端L4技術體系”將感知、預測、規劃、控制等環節整合為統一神經網絡,直接從傳感器輸入生成車輛控制指令。這種架構優勢在于減少信息傳遞損耗,提升系統響應速度。為支撐該技術體系,哈啰與阿里云共建萬卡級算力集群,構建了“大數據-大算力-大模型”的技術底座,形成從數據采集到模型迭代的完整閉環。
在商業化布局上,哈啰展現出互聯網企業的典型打法。根據規劃,2026年將實現前裝車型量產,覆蓋超10個城市并完成國際首城落地,車輛規模達萬輛級;2027年部署超5萬輛全球定制車型。這一激進的時間表背后,是哈啰與啟辰汽車、地平線、禾賽等產業鏈伙伴的深度綁定,覆蓋從整車制造到傳感器研發的全鏈條。業內測算顯示,隨著激光雷達成本下降和運營效率提升,Robotaxi單公里運營成本有望在2026年降至2.1元,達到盈利臨界點。
但挑戰同樣不容忽視。技術層面,L4級自動駕駛的可靠性仍需驗證;政策層面,多地正在提高自動駕駛準入標準;社會層面,超六成用戶對無安全員車輛存在顧慮。更現實的是,Robotaxi的普及可能導致大量司機失業,這將成為制約行業擴張的社會因素。與此同時,哈啰將直面百度“蘿卜快跑”等先行者的競爭,后者已在武漢等10個城市運營多年,而哈啰的首個試點城市很可能同樣選擇武漢,這場對決或將重塑自動駕駛出行市場的格局。
哈啰的Robotaxi戰略本質是一場關于未來出行生態的豪賭。其優勢在于共享出行生態的數據沉淀、互聯網運營的用戶洞察,以及螞蟻集團、寧德時代等戰略伙伴的資源支持。但要在兩年內實現萬輛級商業化落地,需要同時突破技術、成本、政策、社會接受度四重壁壘。當自動駕駛出租車真正實現低成本、高效率運營,并獲得社會廣泛認可時,這場競賽的勝負或將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