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混合動力技術領域正經歷著深刻變革,技術迭代速度顯著加快,市場占有率穩步攀升,自主品牌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蓬勃發展,其與混合動力技術的深度融合為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中國混合動力技術從“并跑”向“領跑”邁進。
在“2025中國混合動力技術持續創新與市場趨勢研討會”上,多位行業專家與企業代表圍繞“‘十五五’混動技術協同創新”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與會專家普遍認為,AI技術將成為推動混合動力技術突破的關鍵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創新中心主任殷承良指出,AI技術對混合動力系統的賦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動力系統本身的優化,二是整車應用的智能化。在動力系統研發中,傳統方法依賴大量試驗來標定排放、動力和油耗參數,但效果有限。AI技術通過海量數據訓練構建深度學習模型,能夠輸出關鍵參數的優化結果,大幅提升研發效率。例如,在發動機控制領域,AI可以實現多目標優化,解決傳統方法中加權處理的局限性。在整車層面,AI結合網聯技術獲取的實時數據和交通模型,能夠顯著提升車輛運行效果。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也是AI技術的重要應用場景,如特斯拉推出的MOTO Home智能座艙就展現了AI在提升用戶體驗方面的潛力。
蜂巢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系統仿真部部長韓川波從產品開發角度分析了AI技術的應用挑戰。他指出,隨著用戶需求的多樣化,混合動力技術需要滿足從日常通勤到非鋪裝路面、長途旅行等多場景需求。傳統基于歷史數據的規則化訓練方法難以適應這種變化,而AI與強化學習的結合可以通過車-路-云協同,整合高精地圖和實時路況數據,對發動機、變速器和電機等工作點進行動態調節,實現全局優化。未來,車云、車車數據傳遞機制將進一步支持動態學習與策略更新,兼顧節能與用戶差異化駕駛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書翰強調,AI算法在數據可獲取領域具有廣泛應用潛力。混合動力領域的智能能量管理策略需要大量數據訓練和算力支持,當前策略采用雙盒架構:高算力盒負責運算,結果輸入至實時盒執行。隨著算力提升和數據積累,AI技術的優勢將更加明顯。AI在多目標優化設計、軟件開發與測試標定等方面也具有應用潛力,例如通過歷史數據指導標定工作,可以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
在技術發展趨勢方面,專家們普遍認為“十五五”期間混合動力技術將向全能方向演進。珠海華粵傳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倪川指出,目前混合動力行業正處于新老交替階段,各大汽車集團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技術構型,如吉利、東風、上汽等。國內技術輸出歐洲的趨勢明顯,插電式混合動力與增程式混合動力技術細節持續優化。例如,上汽智己針對上海市場推出的大電池方案,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
韓川波進一步補充,長城汽車Hi4產品基于插電式多模混動變速器,集成了串聯發電、發動機直驅與混動驅動模式,適用性廣泛。通過多擋位設計滿足MPV等車型的長途需求,同時開發強越野版本,兼顧節能與越野性能。他認為,插電式多模混動變速器與純電橋產品將是未來技術發展的重點。
殷承良預測,“十五五”期間混合動力技術將呈現三大趨勢:電驅強化與機械結構簡化,這得益于電驅成本下降與控制優化;智能化深度應用,通過自學習提升系統適應性;大規模互聯支持實時感知與決策。強電驅、智能加持與多信息融合將成為主導方向。
王書翰總結道,混合動力技術將堅持以電為主、精準用油的方針,插電式混合動力與增程式混合動力并行發展,依據車型需求采用單擋、兩擋或三擋結構。高效、高壓、高速、高集成與高智能將是未來技術發展的核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