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一家專注于新能源材料研發的創新型企業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此次融資規模達數億元人民幣,由多家知名投資機構聯合領投。該企業憑借在固態電池關鍵材料領域的突破性技術,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其研發成果有望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邁向更高性能、更安全的發展階段。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這家成立于2018年的科技公司,核心團隊由多位具有海外頂尖科研機構背景的專家組成,專注于固態電解質材料的規模化制備與產業化應用。與傳統液態電池相比,其研發的復合固態電解質材料在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及熱穩定性方面均表現出顯著優勢,可有效解決新能源汽車續航焦慮與安全隱患問題。
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擴建年產500噸的固態電解質材料中試線,以及加速與多家頭部車企的聯合測試項目。企業負責人透露,目前其材料已通過多家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認證,在-20℃至60℃的極端溫度環境下仍能保持95%以上的容量保持率,這一特性使其在北方寒冷地區及高溫工況下具有獨特競爭力。
投資方代表指出,選擇該企業不僅因其技術領先性,更看重其完整的專利布局——目前企業已申請發明專利47項,其中12項獲得國際授權,構建了從材料合成到器件集成的全鏈條技術壁壘。這種技術護城河正是資本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尋求的核心價值。
行業分析師認為,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40%,下一代電池技術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固態電池因其理論能量密度可達液態電池的2-3倍,被視為終極解決方案。該企業的技術路線采用氧化物-聚合物復合體系,在成本可控性上優于硫化物體系,更具備商業化前景。
據企業研發總監介紹,其獨創的"梯度界面調控技術"可實現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材料的原子級接觸,將界面阻抗降低至傳統工藝的1/5。這項突破使得電池在3C快充條件下(10分鐘充至80%)的循環壽命突破2000次,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市場調研機構預測,若該技術2025年實現量產,將直接帶動上游鋰資源、導電添加劑等細分市場增長,同時推動新能源汽車單價下降15%-20%。目前已有3家國際車企與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下一代動力電池系統。
值得關注的是,該企業同步布局了固態電池回收技術,其開發的"低溫熔煉-定向分離"工藝可將材料回收率提升至92%,較傳統濕法回收節能40%。這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正契合全球碳中和趨勢下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隨著本輪融資到位,企業計劃在長三角地區建設首個GWh級固態電池生產基地,預計2026年投產。屆時其年產能將滿足2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配套需求,為行業提供穩定的高性能電池解決方案。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在固態電池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已占全球65%,但產業化進程仍滯后于日韓企業。此次融資事件標志著本土企業在技術轉化與資本運作上的雙重突破,或將重塑全球新能源材料產業格局。隨著更多跨界資本的涌入,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有望提前2-3年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