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產業論壇在京順利舉辦。來自科技企業、學術機構及行業協會的百余位代表齊聚一堂,圍繞AI技術如何賦能傳統產業升級展開深度探討。多位與會專家指出,隨著算法效率提升與算力成本下降,AI應用正從消費端向工業制造、醫療健康、金融服務等領域加速滲透。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已突破50萬家,其中近三年成立的新興企業占比達42%。這些企業廣泛分布于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數字農業等20余個細分領域,形成從基礎研發到場景落地的完整產業鏈。論壇發布的《AI+產業融合發展白皮書》顯示,2023年我國AI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長28%,在裝備制造、電力能源等行業的滲透率超過35%。
在工業領域,AI技術正推動生產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某汽車制造企業代表介紹,其引入的智能質檢系統通過機器視覺技術,將零部件缺陷檢測準確率提升至99.7%,檢測效率較人工提升5倍。而在醫療場景,基于深度學習的影像診斷系統已能識別30余種常見疾病,輔助診斷準確率達到三甲醫院主治醫師水平。這些案例印證了AI技術從"可用"向"好用"的跨越式發展。
政策層面,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近期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個以上典型應用場景,打造50個特色產業集群。工信部相關負責人透露,正在籌備設立國家級AI產業創新中心,重點突破芯片架構、算法框架等關鍵核心技術。地方層面,北京、上海、深圳等20余個城市已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對AI企業給予最高30%的研發費用補貼。
資本市場的動向同樣值得關注。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AI領域融資總額達1200億元,其中工業AI、生物計算等硬科技方向占比超過60%。紅杉資本合伙人表示:"我們更看好能解決實際產業痛點的AI項目,這類企業平均估值增長率比純技術公司高出40%。"這種投資導向正推動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發展態勢在論壇上引發熱議。某能源企業CTO指出,傳統行業數字化基礎薄弱、數據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導致AI落地周期普遍延長30%以上。對此,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專家建議,應加快建立跨行業數據共享機制,同時完善AI倫理審查框架。值得關注的是,由工信部牽頭的《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標準體系》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預計明年正式實施。
在圓桌討論環節,十余位企業負責人達成共識:AI與實體經濟融合需要構建"技術-場景-生態"的三角支撐。某機器人企業創始人分享經驗稱,其通過與鋼鐵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將AI預測維護系統開發周期縮短60%,這種"需求牽引、迭代優化"的模式正在成為行業范式。據天眼查信息顯示,類似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項目數量今年同比增長75%。
展望未來,與會專家普遍認為2024年將是AI產業化關鍵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閉幕演講中指出:"隨著5G+工業互聯網的普及,AI將真正成為新型基礎設施的核心要素。預計到2025年,我國重點行業AI應用成本將下降50%以上,推動萬億級市場空間釋放。"這場匯聚產學研用各方智慧的論壇,為AI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描繪出清晰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