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某知名物流企業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智能分揀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通過引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了包裹分揀效率的顯著提升。據介紹,這套系統可自動識別包裹面單信息,并根據目的地、重量、尺寸等參數進行精準分類,單日處理量較傳統分揀方式提升近3倍。
該企業技術負責人表示,系統研發歷時兩年,整合了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及自動化控制技術。在測試階段,系統對特殊形狀包裹的識別準確率達到99.2%,分揀錯誤率較人工操作下降87%。系統支持24小時不間斷運行,可有效緩解物流旺季的人力壓力。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該物流企業近年來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2023年科研經費占比達營收的4.7%,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其名下擁有智能倉儲、無人配送等領域的多項專利,技術儲備覆蓋物流全鏈條。
行業分析師指出,隨著電商消費的持續增長,物流行業對智能化設備的需求日益迫切。該系統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分揀效率,更通過減少人工接觸降低了包裹破損率。據企業提供的數據,試點倉庫使用新系統后,客戶投訴率下降了41%。
目前,該智能分揀系統已在全國12個核心樞紐倉庫部署,預計明年將覆蓋50個以上城市。企業計劃未來三年投入20億元用于技術升級,重點發展無人機配送、數字孿生倉庫等前沿領域。
在環保方面,新系統通過優化分揀路徑減少了設備空轉時間,單倉日均耗電量下降18%。配套的電子面單系統每年可節約紙張消耗約1200噸,相當于保護了2.6萬棵成年樹木。
某電商平臺物流總監評價稱,這套系統的精準度和穩定性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在處理"雙11"等極端業務量時,能確保98%以上的包裹在24小時內完成分揀。他透露,已有三家頭部電商企業表達了合作意向。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物流行業正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驅動型轉變。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2023年行業智能化設備市場規模突破800億元,年增長率保持在25%以上。專家預測,未來三年將有超過60%的物流企業完成分揀環節的智能化改造。
該物流企業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深化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重點攻關多模態感知、群體智能調度等關鍵技術。同時計劃將系統能力開放給中小物流企業,推動行業整體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