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一家專注于新能源技術研發的企業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新型儲能系統正式投入商業化運營。該系統通過優化電池管理算法與熱控制技術,將儲能效率提升至92%以上,較傳統產品提高近8個百分點,為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存儲與高效利用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該企業成立于2018年,核心團隊由多位具有海外新能源企業工作背景的工程師組成,累計申請專利超200項,其中發明專利占比達65%。此次推出的儲能系統已通過德國TüV萊茵認證,并獲得歐盟CE安全標志,標志著其技術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與傳統儲能設備相比,該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支持靈活擴容,單模塊容量覆蓋50kWh至2MWh,可適配家庭儲能、工商業峰谷套利及電網調峰等多種場景。實測數據顯示,在-20℃至50℃的極端溫度環境下,系統仍能保持90%以上的充放電效率,有效解決了北方地區冬季儲能效率衰減的行業痛點。
目前,該企業已與國內三大電網公司及多家新能源發電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首批訂單涉及內蒙古、甘肅等地的風光儲一體化項目,總裝機容量達1.2GWh。業內專家指出,隨著新能源發電占比持續提升,高效儲能技術將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環節,預計到2025年,國內儲能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
在技術創新方面,該企業研發的液冷溫控系統可將電池組溫差控制在±1.5℃以內,較風冷方案提升3倍精度,顯著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同時,系統搭載的AI診斷平臺可實時監測200余項參數,提前72小時預警潛在故障,運維成本降低40%。
據企業負責人透露,下一代產品將集成氫儲能技術,形成“電-氫”耦合儲能方案,計劃于2025年推出樣機。該方案可實現跨季節儲能,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季節性波動問題,目前已在實驗室完成原理驗證。
資本市場對這一技術突破反應積極。自產品發布以來,該企業股價累計上漲23%,多家機構將其評級上調至“買入”。據天眼查信息顯示,企業最新一輪融資由高瓴資本領投,融資金額達5億元,資金將用于產能擴張與海外市場布局。
政策層面,國家發改委近期發布的《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裝機規模達到30GW以上。這一目標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預計其產品將在“十四五”期間迎來爆發式增長。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報告指出,中國在全球儲能市場中的份額已從2020年的15%躍升至2023年的38%,成為全球最大的儲能技術輸出國。該企業的技術突破,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
隨著技術迭代與成本下降,儲能行業正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分析人士認為,具備核心技術優勢的企業將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而該企業通過持續創新構建的技術壁壘,有望成為全球儲能市場的領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