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一家專注于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與梯次利用的企業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本輪融資規模達數億元人民幣。投資方涵蓋多家知名產業資本及財務投資機構,資金將主要用于擴大產能、技術研發以及市場拓展。此次融資標志著該企業在新能源產業鏈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也為行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新的發展樣本。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該企業成立于2018年,核心業務聚焦于退役動力電池的回收、拆解及梯次利用,已構建覆蓋全國的回收網絡。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檢測系統,企業可將退役電池按剩余容量分級,應用于儲能、低速電動車等領域,有效延長電池生命周期。目前,其年處理能力已突破5萬噸,與多家頭部車企建立長期合作。
行業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退役電池回收市場潛力巨大。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超過500億元。該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運營,不僅解決了電池污染問題,還降低了下游應用成本,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經濟模式。
本輪融資中,某產業基金負責人表示:“我們看好該團隊在電池回收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商業落地能力。其梯次利用產品已通過多項國際認證,在海外儲能市場具備競爭力。”另一家財務投資機構代表則強調,企業ESG表現突出,符合國家“雙碳”戰略方向,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企業創始人透露,下一步將加大在數字化回收平臺和新型材料研發上的投入。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追溯,同時探索將回收材料用于高端3C產品,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率。企業計劃在東南亞、歐洲等地建設海外工廠,加速全球化布局。
政策層面,近期多部門聯合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管理辦法》,明確要求車企承擔回收主體責任,并鼓勵梯次利用產品進入通信基站、備用電源等領域。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推動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規范化發展,具備技術壁壘和渠道優勢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國內涉及動力電池回收業務的企業已超過1.2萬家,但具備完整資質的不足百家。該企業憑借先發優勢和全產業鏈布局,已成為行業標桿。此次融資完成后,其估值較年初增長近3倍,進一步鞏固了市場領先地位。
隨著技術迭代和商業模式創新,電池回收行業正從“環保剛需”轉向“價值創造”。該企業通過將廢舊電池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也為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未來,隨著更多資本和技術的涌入,這一領域有望誕生新的獨角獸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