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抖音精選的官方評語“用AIGC把科學史拍成科幻大片,電影級的科普視頻誰不愛看啊!”刷屏時,一個名為“大圓鏡科普”的賬號正以現象級姿態重塑知識傳播的邊界。這個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重點孵化的項目,憑借電影級視聽體驗與硬核科學內容的雙重加持,在AIGC技術浪潮中開辟出一條獨特的科普賽道。
項目創始人陳天橋與雒芊芊的“All in AI”戰略為這場變革埋下伏筆。自宣布該戰略以來,這對科技伉儷不僅推動開源Deep Research模型落地,更孵化出覆蓋企業服務、健康、信息等領域的AI創業公司矩陣。大圓鏡科普作為戰略體系中的知識傳播支點,將腦科學研究院的頂尖研究資源與AI技術深度融合,創造出兼具科學嚴謹性與藝術感染力的內容產品。
與傳統科普視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團隊將電影工業標準全面植入AI內容生產流程。從黃金分割構圖到蒙太奇鏡頭語言,從杜比全景聲效到主題式配樂設計,每個細節都經過精密計算。這種“降維打擊”式的制作水準,讓觀眾在B站評論區驚呼“每幀都能當壁紙”,更在抖音引發“這是AI做的?”的集體質疑——而質疑本身,恰恰成為內容破圈的催化劑。
數據印證著這場內容革命的爆發力:全網170.6萬粉絲、1.8億播放量、千萬級互動量的成績單背后,是《生命科學簡史》系列創下的1.4億國內AIGC內容曝光紀錄。在B站知識區,該賬號五度登頂熱門榜首,更以單周百萬級粉絲增速刷新平臺紀錄;抖音平臺六期視頻即達成千萬播放量,其中單期最高播放突破三千萬次;微信視頻號科技榜上,腦科學系列以近4000萬播放量強勢登頂,展現出專業內容與大眾傳播的完美平衡。
專業領域的認可同樣擲地有聲。作品《聲音也能治病》斬獲“兩翼杯”青年科普大賽二等獎,《激素戰爭:人類身體的解放戰爭》從北京科協與中科院聯合主辦的賽事中脫穎而出,而藝術片《夢中的塞巴斯蒂安》更在IM兩岸青年影展與FIRST驚喜電影展中實現雙入圍。這些榮譽不僅構建起AIGC內容的質量標桿,更驗證了技術賦能下科普傳播的無限可能。
這場變革背后,是AIGC技術從“工具屬性”向“價值創造”的躍遷。早期AI生成內容因機械感引發的“是否有溫度”爭議,已在電影級制作與科學敘事融合中消弭。當觀眾開始討論“這個量子糾纏的比喻太巧妙了”而非“這是不是AI做的”,標志著內容產業正式進入技術驅動的內容價值重構時代。正如陳天橋團隊用實踐證明的:當AI技術遇見科學精神,爆款不再是偶然,而是技術、藝術與科學的必然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