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科大訊飛總部,一場聚焦電力交易智能化轉型的成果發布會引發行業關注。由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公司與科大訊飛羚羊公司聯合研發的AI電力交易輔助決策系統正式亮相,標志著安徽省電力市場邁入"智能決策"新紀元。
來自安徽省能源局、國家能源集團旗下多家省級公司及省屬能源企業的代表齊聚發布會現場。與會專家指出,該系統的研發突破了傳統電力交易依賴人工經驗的局限,通過多維度數據整合與智能算法,構建起覆蓋交易全流程的數字化決策體系。
系統核心功能呈現三大創新維度:交易前階段,通過整合氣象數據、電價波動、政策變動等20余類信息源,構建時序預測模型,可提前72小時研判新能源發電出力趨勢與用電負荷變化,為策略制定提供數據支撐;交易執行環節,依托飛星1號超算平臺運行的電力交易大模型,能根據市場波動實時生成保守型、穩健型、激進型三類交易策略,將中長期交易盯盤時間壓縮40%,綠電交易摘掛牌效率提升35%;交易后評估體系則通過自動化復盤報告,精準定位收益波動根源,形成"交易-復盤-優化"的閉環管理。
技術層面,該系統突破性融合四大基礎模型:認知大模型負責信息解析與策略生成,時間序列模型強化趨勢預測能力,氣象大模型整合18種全球氣象數據源,交易策略模型則提供量化決策支持。特別在氣象預測方面,系統采用多算法融合技術,通過對比歐洲中心數值模式、美國GFS系統等國際主流氣象源,擇優輸出預測結果,使新能源出力預測準確率提升至92%以上。
發布會現場演示環節,技術人員通過模擬交易場景展示系統響應能力:當市場電價出現突發波動時,系統在0.8秒內完成策略調整建議,較傳統人工決策提速近20倍。這種"秒級響應"能力,有效解決了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特征與電力市場實時平衡要求的矛盾。
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系統的行業應用具有雙重價值:對發電企業而言,可通過精準預測提升交易收益3-5個百分點;對電力市場整體,智能決策體系的普及將促進新能源消納率提升,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目前系統已在安徽電網完成實測驗證,下一步計劃向華東地區推廣。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此次能源央企與科技企業的跨界合作,創造了"技術+場景"的深度融合范式。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化,AI決策系統將成為市場主體參與競爭的核心裝備,推動我國能源交易體系向更高效、更透明的方向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