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禾賽科技在香港交易所敲響上市鐘聲時,市場情緒一度達到沸點。這家激光雷達企業以358億港元的市值完成“美股+H股”雙重上市,募資規模達41.60億港元,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168.65倍。高瓴投資、Grab Holdings等基石投資者1.48億美元的認購額,似乎印證著激光雷達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然到來。但繁榮表象下,行業盈利困境正逐漸浮出水面。
作為智能駕駛系統的核心傳感器,激光雷達在新能源車產業鏈中占據關鍵地位,但盈利企業卻屈指可數。即便行業龍頭禾賽科技,2025年一季度仍虧損1750萬元,二季度才勉強扭虧;速騰聚創同期虧損更達1.5億元。這種技術價值與商業回報的背離,與智能手機、電動車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當年蘋果、三星借智能手機崛起,特斯拉、比亞迪靠電動車盈利,而激光雷達企業卻在技術普及浪潮中陷入盈利困境。
全球市場格局已發生根本性轉變。Yole Group數據顯示,中國品牌占據全球95%的激光雷達市場份額,禾賽科技、速騰聚創、華為、圖達通構成“四巨頭”。海外先驅者如Velodyne被收購、Quanergy退市、Luminar深陷虧損,中國企業的技術與成本優勢形成碾壓態勢。但市場擴張帶來的不是利潤增長,而是“量增價跌”的悖論:2025年國內激光雷達裝機量預計達250萬顆,平均售價卻從2022年的8000-10000元跌至2000-3000元。
產業鏈地位的尷尬是核心癥結。上游核心器件依賴進口,激光器與探測器占成本40%-50%,壓縮空間有限;下游車企則將成本控制推向極致,速騰聚創二季度財報顯示,兩家主要客戶轉向戰略供應商產品。這種“上下擠壓”的生存環境,迫使企業陷入價格戰。國盛證券數據顯示,速騰產品價格從2023年的3000元降至2024年的2300元,禾賽產品從2500元降至2000元。技術路線趨同更加劇了競爭——半固態方案成為主流后,主流廠商產品參數趨近,客戶選擇轉向價格導向。
面對汽車市場的困境,激光雷達企業將目光投向機器人領域。2025年上半年,禾賽科技機器人激光雷達出貨量達9.83萬,同比暴增7倍,占總出貨量17.9%;速騰聚創機器人業務收入占比升至28.2%。這種轉型源于機器人對三維感知的剛性需求——割草機器人需識別草坪邊界,配送機器人要避開行人,工業機器人需精確定位貨架,這些場景對激光雷達的依賴度遠高于汽車。
機器人市場的盈利邏輯與汽車截然不同。速騰聚創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整體毛利率從13.6%提升至25.9%,主要得益于機器人等高價值業務。盡管機器人激光雷達單價從8700元降至4800元,但仍顯著高于汽車市場的2000-3000元。更關鍵的是商業模式轉變:機器人客戶需要開箱即用的解決方案,而非標準化硬件。這種場景碎片化特征,使企業能通過“硬件平臺+定制軟件”模式服務細分市場,既降低成本又滿足個性化需求。
但機器人市場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當前市場由速騰聚創和禾賽科技主導,但車載技術向機器人領域的遷移可能吸引華為、圖達通等新進入者。更嚴峻的考驗在于能力轉型——從硬件供應商到解決方案提供商,企業需在技術、市場、生態等多個維度建立新壁壘。某機器人企業技術負責人指出:“客戶更關注性能而非價格,但這種窗口期不會長期存在。”
激光雷達企業的命運,正站在技術普及與商業現實的十字路口。汽車市場的價格戰尚未結束,機器人市場的競爭已悄然打響。能否在新的生態中建立差異化優勢,將決定企業是突破盈利困局,還是陷入更深的市場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