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產業在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家電行業模擬芯片國產化率已突破65%大關。這一突破標志著國內芯片產業在家電領域的應用取得實質性進展,為行業供應鏈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安理工大學可靠性研究院創院院長陳建民指出,家電芯片主要分為數字芯片、模擬芯片和功率半導體器件三大類。其中數字芯片包含MCU、EEPROM等核心部件,模擬芯片涵蓋運算放大器、比較器、電源芯片等關鍵元件,功率半導體器件則包括IPM、IGBT、FRD等重要組件。目前國產芯片在家電領域的整體應用比例已達70%-80%,其中模擬芯片國產化率最高,接近90%,功率半導體器件國產化率也超過70%。
產業在線芯片分析師歐陽懷透露,芯朋微、晶豐明源、圣邦股份等本土企業近年來加速推進模擬芯片國產替代進程。這些企業生產的AC-DC、DC-DC電源管理芯片已廣泛應用于變頻家電領域,市場份額達到65%。與進口產品相比,國產芯片價格優勢明顯,單顆價格約0.1-0.3元,較進口產品低15%-20%,且性能差異不大。目前美國PI公司在該領域的市場份額仍超過10%。
一位不愿具名的家電芯片代理商表示,國產芯片已能滿足普通家電產品的基本需求,主流家電企業均已制定芯片國產化備份方案。在大家電領域,空調、冰箱、洗衣機的外機變頻板中,國產模擬芯片占比不低于60%;小家電則已全面采用國產芯片。運算放大器、電源類芯片主要由圣邦微、華潤微、思瑞浦等企業供應,僅有少量高端產品仍依賴進口。
該代理商進一步指出,國產芯片在價格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性能也能滿足主流需求。不過在技術積累方面,國內企業起步較晚,與跨國公司相比仍有差距,需要進一步沉淀技術實力。
陳建民認為,家電模擬芯片屬于剛性需求,國產產品已能滿足基本使用要求,但在可靠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向高端市場突破仍需較長時間,預計行業將經歷一輪優勝劣汰的整合過程。
中國家電研究院高級顧問徐鴻預測,當前反傾銷調查將加速家電用芯片的國產化進程。國內家電企業正在推進芯片純國產方案,這有助于構建更安全的供應鏈體系。
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云表示,此次反傾銷調查將對國外企業利用技術優勢進行不正當競爭形成有效威懾。雖然調查結果和具體措施尚未明確,但政策初衷是為國內外企業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他強調,國內芯片企業已具備替代能力,但最終市場份額仍取決于產品性能、價格、服務等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