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部分長視頻平臺在廣告播放環節出現“時間誤差”現象,廣告實際播放時長超出倒計時顯示時長。例如,某平臺顯示廣告剩余119秒,但實際播放時間達到123秒;另一案例中,倒計時顯示剩余80秒,廣告卻播放了83秒。這種通過算法調整倒計時顯示速率、制造時間假象的行為,被業內人士稱為互聯網領域的“新型鬼秤”。
“鬼秤”一詞原指實體市場中商家通過篡改稱重設備虛增商品重量的作弊手段,而當前被曝光的互聯網“鬼秤”則通過技術手段干擾用戶對時間的感知。平臺利用算法動態調整倒計時顯示速度,使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延長廣告觀看時間。這種行為與實體市場的“鬼秤”如出一轍,均通過信息不對稱獲取不當利益,既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也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
調查顯示,此類現象背后是平臺對用戶數據的過度追逐。當前,用戶觀看時長、廣告完播率等指標已成為衡量平臺商業價值的核心參數。為美化數據表現,部分平臺不僅在廣告時長上做手腳,還通過會員體系分層、降低視頻清晰度等方式干擾用戶體驗。例如,手機端與電視端會員權益不互通、會員等級劃分復雜等問題屢見不鮮,但相關行為因缺乏明確監管標準,導致用戶維權面臨舉證難、成本高等困境。
專家指出,平臺經濟領域的“時間游戲”看似能短期提升數據指標,實則透支用戶信任。消費者在選擇服務時,往往將使用體驗作為重要考量因素,而刻意制造的“時間誤差”不僅損害用戶權益,更可能引發用戶流失。數據顯示,超過60%的用戶曾因廣告體驗不佳而減少平臺使用頻率,這反映出用戶體驗與平臺商業價值之間的緊密關聯。
針對這一現象,監管部門已開始探索治理路徑。建議建立“廣告時長誠信榜單”制度,通過定期公開通報違規平臺,形成行業約束機制。同時,可運用大數據監測技術,對廣告播放時長進行實時比對,及時發現并糾正異常數據。行業協會也應發揮自律作用,推動制定廣告播放標準,明確時長誤差允許范圍,從源頭規范平臺行為。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平臺企業需清醒認識到,用戶信任是比流量數據更珍貴的資產。通過技術手段制造“時間陷阱”或許能帶來短期收益,但長期來看,唯有以誠信經營為本、以優質服務取勝,才能贏得用戶口碑與市場空間。對于監管層面而言,及時完善相關法規、明確處罰標準,是遏制此類行為蔓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