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貝因預制菜使用問題卷入輿論漩渦,創始人賈國龍與網絡名人羅永浩的隔空交鋒持續發酵,引發餐飲行業對預制菜標準化與消費者知情權的深度討論。
事件起因于羅永浩9月10日發布的一條社交媒體動態。他直言西貝菜品多為預制菜且價格偏高,此言論迅速點燃網絡爭議。面對質疑,賈國龍緊急回應稱西貝遵循"中央廚房預處理+門店現做"模式,否認存在預制菜,并宣布將開放全國門店后廚供公眾參觀。這一強硬表態反而激化矛盾,羅永浩隨即在多平臺直播回應,直播期間在線人數突破10萬,將事件推向高潮。
隨著多家媒體實地探訪西貝門店,后廚操作細節引發新爭議。直播畫面顯示,門店使用的袋裝冷凍魚、預包裝雞湯等食材,與賈國龍此前"無預制菜"的聲明形成明顯矛盾。賈國龍隨后在行業群組中承認應對方式欠妥,表示將學習胖東來模式打造透明化餐飲,但補充"羅永浩是網絡黑嘴"的言論再度激怒對方。羅永浩公開要求與賈國龍當面對質,這場風波逐漸演變為餐飲行業危機公關的典型案例。
預制菜爭議背后,折射出中國餐飲工業化進程中的深層矛盾。據行業資料顯示,中餐標準化浪潮始于上世紀80年代麥當勞、肯德基等西式快餐的進入。這些品牌帶來的"傻瓜式"操作設備、精準計量標準和規模化供應鏈,倒逼中餐企業改革。真功夫1997年研發的電腦程控蒸汽柜,火鍋品類的小肥羊、海底撈等品牌,均通過中央廚房模式實現菜品標準化,推動中餐走向規模化發展。
中央廚房模式通過統一采購、預處理和配送,有效降低對廚師技能的依賴。眉州東坡、西貝等企業采用的這種模式,既能保證菜品穩定性,又通過急速冷凍技術保留營養。中國農業大學研究顯示,肉類經加熱處理后蛋白質流失不超過5%,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還能提升營養價值。日本上世紀80年代研發的冷凍米飯技術,正是餐飲工業化提升食品品質的典型案例。
這場風波對西貝造成實質性沖擊。據內部數據,事件爆發后首日全國門店營業額驟降100萬元,次日預計損失達200-300萬元。作為擁有近400家門店、1.7萬員工的連鎖巨頭,西貝此次危機暴露出與消費者溝通的重大缺陷。對比胖東來主動公示臨期食品信息的做法,西貝在信息透明度建設上明顯滯后。
餐飲行業觀察人士指出,預制菜本身并非爭議焦點,關鍵在于消費者知情權。羅永浩在直播中明確表示不反對預制菜,但強調商家應履行告知義務。這種訴求與多數網友觀點一致,反映出數字時代消費者對透明化服務的強烈需求。西貝在致歉信中承認生產工藝與顧客期望存在差距,并提出改進供應鏈透明度的具體措施,試圖修復受損的品牌形象。
從行業發展趨勢看,餐飲工業化已成不可逆潮流。錢學森早年關于"烹飪工業化引發產業革命"的預言,正在中央廚房普及和食品技術進步中逐步實現。但這場變革要求企業重新審視與消費者的關系,在效率提升與體驗保障間尋找平衡點。西貝事件為整個行業敲響警鐘:在標準化進程中,如何通過透明溝通贏得消費者信任,將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