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編號為“2024 YR4”的小行星引發全球關注,科學家預測其可能在八年后與地球發生碰撞,且撞擊概率持續攀升。這一消息迅速登上熱搜榜,引發公眾對地球安全的廣泛討論。面對潛在威脅,人類是否只能被動等待?中國科學家給出了否定答案——通過技術創新,主動防御小行星撞擊已成為現實。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近日宣布,中國將啟動小行星撞擊試驗,驗證近地天體防御能力。這一計劃標志著中國從被動監測轉向主動干預,為全球行星安全貢獻中國方案。與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核彈摧毀場景不同,現實中的小行星防御面臨更復雜的挑戰。
小行星結構差異顯著,部分由松散碎石構成,部分則是堅固的巖石或金屬。核彈在真空環境中的能量傳播效率遠低于地球,沖擊波無法通過介質有效傳遞,導致摧毀效果大打折扣。美國2022年開展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證實,通過動能撞擊改變軌道更為可行——即使微小偏轉,在長時間飛行后也能避免碰撞。
中國科學家提出兩項創新方案:“以石擊石”與“末級擊石”。前者由中科院團隊設計,通過無人飛行器捕獲小尺寸天體或采集碎石,構建組合撞擊體。數值模擬顯示,該方案對直徑350米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偏轉距離達1866公里,是傳統方法的10倍。這一設計不僅提升防御效率,還融合了探測與科研價值。
“末級擊石”技術則聚焦成本優化。傳統任務中,火箭末級成為太空垃圾,而該方案將其與航天器保持連接,形成組合體撞擊目標。仿真計算表明,完成同等防御效果,所需火箭數量從79枚降至23枚,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同時減少太空垃圾產生。
防御體系的基礎是監測預警。中國正構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整合地基多口徑望遠鏡與空間觀測數據,形成覆蓋近地天體的綜合預警系統。該系統可實時研判風險,為防御行動爭取寶貴時間。
從動能撞擊到引力牽引,從核爆偏轉到創新組合體,人類對小行星防御的探索從未停止。中國的方案不僅展現了技術突破,更體現了全球責任——通過國際合作,共同構建更完善的行星安全屏障,為地球生命撐起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