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近日迎來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航天發射——由北京商業航天企業銀河航天自主研發的全球首顆卷式全柔性太陽翼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與遠征一號S上面級成功升空,并精準進入預定軌道。這一突破標志著我國在新型衛星能源系統領域邁出關鍵一步,為未來低成本、高效率的航天任務開辟了新路徑。
傳統衛星的能源供應依賴剛性或半柔性太陽翼,但這類結構存在體積龐大、重量沉重、展開流程復雜等弊端。銀河航天此次研制的全柔性太陽翼,通過將基板與電池片完全柔性化設計,實現了“輕質、可卷繞、高展收比”的革命性突破。其發射時能卷成軸狀緊貼衛星主體,直徑僅與常見保溫杯相當;展開后面積卻可達一間標準會議室大小,為衛星提供持續穩定的大功率能源支持。
“這種設計如同將一間會議室‘折疊’進保溫杯中。”銀河航天太陽翼設計師吳思杰形象地比喻道。全柔性太陽翼的收放自如特性,不僅大幅降低了對衛星體積和重量的占用,更突破了傳統衛星單星發射的模式限制,可適配多星堆疊發射,顯著降低航天任務成本。據測算,該技術能使單次發射的衛星數量提升數倍,同時減少發射資源消耗。
然而,將“會議室卷進保溫杯”的背后,是技術團隊對極端太空環境的深度攻克。銀河航天太陽電池陣高級工程師陳萌炯透露,全柔性太陽翼需在-180℃至120℃的劇烈溫差、強輻射環境中穩定工作,其電池電路的柔性化與展開機構的“零誤差”受控運作,均無國際成熟經驗可借鑒。技術團隊通過持續創新,成功突破電池電路柔性化、機構精準展開等核心技術,使這款“中國造”產品具備太空應用能力。
此次發射的成功,不僅驗證了全柔性太陽翼技術的可靠性,更為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注入新動能。據專家分析,該技術可廣泛應用于低軌互聯網衛星、遙感衛星等領域,推動衛星制造向“輕量化、模塊化、低成本”方向轉型。隨著技術的持續迭代,未來或有望實現衛星能源系統的“即插即用”,為全球航天產業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