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攜遠征一號S上面級于晨光中騰空而起,將全球首顆采用卷式全柔性太陽翼的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任務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商業航天在新型能源系統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為未來大規模星座部署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作為衛星的"能量引擎",太陽翼的性能直接決定著航天器的續航能力。傳統剛性太陽翼存在體積笨重、展開復雜等缺陷,而此次由銀河航天研發的全柔性太陽翼采用創新設計,其基板與電池片均具備可卷繞特性,收納狀態下直徑僅相當于普通保溫杯,展開后卻能覆蓋標準會議室面積,實現能量收集效率的質的飛躍。
"這種設計就像把整間會議室折疊進保溫杯。"項目設計師吳思杰形象地描述道。通過獨特的卷軸式結構,柔性翼在發射階段緊貼衛星本體,進入軌道后通過精準控制機構完成展開,整個過程誤差控制在微米級。這種空間利用效率的提升,使得單發火箭可搭載更多衛星,有效降低星座組網成本。
技術攻關過程中,研發團隊面臨兩大世界級難題:柔性電池電路需在-170℃至120℃的極端溫差中穩定工作,展開機構則要實現"零誤差"受控運作。太陽電池陣高級工程師陳萌炯透露,全球范圍內均無成熟解決方案可供參考。經過數百次材料試驗與機構仿真,團隊最終突破柔性電路封裝、高精度驅動控制等核心技術,使產品具備太空環境適應能力。
據測算,該型柔性翼單位面積發電功率較傳統設計提升40%,而收納體積減少65%。這種技術突破不僅適用于低軌互聯網星座,也可為深空探測器提供輕量化能源解決方案。隨著首顆技術驗證星的成功入軌,我國商業航天正加速向"低成本、高可靠"的新階段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