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科研團隊近日宣布,基于隼鳥2號探測器從龍宮小行星帶回的樣本分析,發現這顆近地小行星在形成約十億年后仍存在液態水活動。這一顛覆性成果不僅改寫了人類對太陽系水循環的認知,更可能重塑地球海洋起源理論。
傳統理論認為,太陽系形成初期的極端環境會導致小行星水分迅速蒸發或凍結。但研究團隊通過測量樣本中镥-176和鉿-176同位素的放射性衰變,發現異常數據指向液態水沖刷痕跡。這表明龍宮小行星內部曾存在持續的水循環過程,其水冰可能在特定條件下長期保存,直至外部撞擊產生的熱量觸發解凍機制。
科研人員推測,撞擊事件產生的熱量滲透至小行星深處,融化了被凍結的水資源,形成短暫但活躍的液態水環境。這種解凍機制表明,即便在宇宙極端環境中,水資源也可能通過特殊方式留存。該發現將小行星保持液態水的時間窗口延長了數十億年,遠超此前科學界的預估。
這項突破性研究對地球海洋起源理論構成挑戰。現有理論認為地球水資源主要來自太陽系早期富含水分的小行星和彗星撞擊。但新發現顯示,小行星在更長的地質時期內都可能向地球輸送水分,這意味著地球海洋的形成時間可能比原先認為的幾百萬年更久遠。研究負責人飯冢剛教授指出,類似龍宮的天體可能長期保存大量水冰,這表明地球早期環境比想象中更加濕潤。
該成果為其他行星系統水世界形成提供了全新理論框架。當人類未來探索更多小行星時,或將發現更多水資源存在的證據,這些天體可能成為太空探索的重要目標。隼鳥2號任務通過直接采集太陽系早期物質樣本,為研究行星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其技術突破標志著人類小行星探測能力邁上新臺階。
隨著美國OSIRIS-REx任務和歐洲相關探測計劃的推進,科學家有望獲取更多太陽系水資源演化信息。這些研究不僅將深化人類對太陽系水循環的理解,還可能為地外生命探索開辟新路徑。每一次科學突破都在拓展人類認知邊界,從微觀發現到宏觀演化,逐步拼湊出宇宙的完整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