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鐵電氣化局工業公司高鐵電氣寶雞保德利電氣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的模具車間,有一位以技術和創新著稱的副主任——李偉。自2009年加入公司以來,他始終扎根生產一線,用十六年的堅守與突破,在鋼鐵與代碼交織的領域里書寫著屬于中國高鐵人的匠心故事。
走進車間,數控設備的嗡鳴聲中,總能看到李偉俯身調試設備的身影。從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到高精度數控銑床,他像一位指揮家般精準操控著每臺機器。當遇到復雜零件加工時,他能在半小時內完成從圖紙解讀到加工程序編寫的全流程,這種"手眼腦"協同的絕活,源于他對2000余份工藝文件的深度鉆研和對300余種零件特性的爛熟于心。
2023年夏季,某高鐵關鍵部件的緊急訂單讓整個車間陷入技術困境。該零件涉及17處異形曲面加工,公差要求控制在0.02毫米以內,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四分之一。李偉帶領團隊連續奮戰72小時,通過三維建模逆向推導加工路徑,創新采用"分段切削+動態補償"工藝,最終在多軸加工中心上實現了一次裝夾完成全部工序,將傳統7天的加工周期壓縮至3天,產品合格率達到100%。
針對傳統工裝夾具存在的裝夾效率低、定位誤差大等頑疾,李偉主導研發了模塊化工裝系統。該系統通過標準化接口和快速定位裝置,使工裝更換時間從45分鐘縮短至8分鐘,裝夾定位精度提升至0.01毫米級。這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技術革新,不僅讓車間年產能提升23%,更累計節約制造成本18萬元。
在技術傳承方面,李偉獨創的"三維教學法"成效顯著。他為每位新員工定制包含12項核心技能的成長手冊,通過"虛擬仿真+現場實操+案例復盤"的遞進式培養,使新人獨立操作時間從3個月縮短至45天。2024年,他指導的3名青年員工在省級數控技能大賽中包攬前兩名,其中最年輕的選手僅22歲。
作為車間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李偉建立的"金點子"機制激發了全員改善熱情。他設計的可調式角度銑頭、自動對刀裝置等27項小改小革,每年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超50萬元。更值得關注的是,他推動建立的"安全積分制"將操作規范轉化為可視化評分體系,使車間安全事故率連續三年保持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