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學迎來了一項創新教育舉措——全面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這門覆蓋小學至高中全學段的課程,要求每學年課時不少于8個,旨在通過系統化教學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與創新能力。
課程設計聚焦三大核心領域:人工智能基礎認知與思維培養、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開發、倫理規范與社會責任教育。通過分階段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認知層面理解人工智能原理,到實踐層面掌握工具應用,最終實現創新層面的項目開發。例如,小學階段側重圖形化編程啟蒙,初中引入AI繪本創作等跨學科項目,高中則開展機器學習基礎實驗。
為避免課程重疊,北京市教委明確要求各校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將人工智能課程與信息科技、通用技術等現有學科進行有機融合。學校可采取獨立設課或跨學科整合兩種模式,重點強化課程體系的連貫性。某示范校教師介紹,其設計的“智能校園”項目課程,已實現與物理、美術等學科的聯動教學。
這種創新教育模式正在重塑傳統課堂形態。在朝陽區某中學的AI實驗室里,學生們通過智能傳感器收集校園環境數據,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分析植物生長規律,最終將成果轉化為互動科普裝置。這種項目制學習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計算思維,更激發了他們運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專家指出,此類課程的普及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正從知識傳授向素養培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