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點評行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阿里旗下高德地圖推出的“掃街榜”,憑借其獨特的評價機制,在上線首日便吸引超過4000萬活躍用戶,一舉超越大眾點評當月日均3260萬的活躍量,成為行業現象級產品。
傳統點評體系長期面臨信任危機。某杭州火鍋店老板的遭遇頗具代表性:經營六年的老店因線上3.8分評分被迫關閉,大量熟客流失。店主在社交媒體發布的千字長文指出,虛假差評與刷分行為已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誠信商家反被市場淘汰。這種現象在餐飲業尤為突出,商家為維持評分被迫投入巨額資金購買流量,陷入“不刷等死,刷了找死”的困境。
消費者同樣苦不堪言。社交平臺興起“反向打卡3.5分餐廳”現象,折射出評分系統的集體失靈。某消費者吐槽:“寫個差評后,商家連續三天打電話騷擾,甚至提出返現刪評。”這種扭曲的互動關系,使點評平臺逐漸淪為商家與消費者的博弈場,而非信息參考工具。
高德掃街榜的創新在于重構評價體系。該產品通過分析用戶導航軌跡、到店頻次、停留時長等12項行為數據,結合芝麻信用評級,構建多維評分模型。這種“行為+信用”的雙重驗證機制,使刷分成本大幅提升。據技術團隊介紹,模擬10萬次虛假導航的成本是傳統刷評的200倍,且極易被算法識別。
產品經理李剛在發布會上強調:“我們要讓店鋪評分回歸服務本質。”該榜單已覆蓋全國300個城市,收錄160萬家線下商家。同步推出的“煙火好店支持計劃”,將通過10億元消費補貼和流量扶持,幫助優質商家突破算法困境。數據顯示,首批入選的5萬家店鋪,日均客流量提升37%。
這場變革對阿里生態具有戰略意義。高德地圖每日1.2億次生活服務搜索、15億公里導航里程的數據積累,為其構建消費信用體系提供堅實基礎。分析人士指出,掃街榜與餓了么、淘寶閃購的聯動,可能催生“導航-消費-履約”的完整閉環,重塑本地生活服務格局。
在小紅書等平臺,用戶自發形成的“掃街榜探店”話題已吸引超20萬條筆記。某上海用戶發現收藏多年的社區面館登上榜單后,既欣喜又擔憂:“現在排隊要等半小時,但老板終于不用求著客人寫好評了。”這種矛盾心態,恰恰印證了新評價體系對市場生態的重塑作用。
市場監管總局近期明確要求平臺構建多方共贏生態,與高德掃街榜的信用激勵理念不謀而合。當刷分成本超過誠信經營收益時,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機制將自然形成。正如某餐飲協會負責人所言:“這不是簡單的榜單更新,而是用技術手段重建商業信任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