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燃油車即將消失”的言論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李先生剛剛購入新車,卻因此焦慮得夜不能寐;而在二手車市場,老練的商家老劉則顯得從容不迫,繼續收購燃油車。這場由“末日恐慌”引發的熱議,究竟是誰在誤導公眾?
事實上,車企們的行動步伐確實迅猛。比亞迪早在2022年就停止了燃油車的生產,長安和北汽也宣布將在2025年停止銷售燃油車。就連國際大牌如奔馳和豐田,也將2030年定為了停售燃油車的目標。然而,消費者的選擇才是決定市場走向的關鍵。據中汽協專家王顯斌指出,2023年新能源車的市場占有率剛剛達到30%,在新能源車的購買和使用成本尚未與燃油車持平之前,全面禁售燃油車只能是一句空話。老劉的二手車生意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2020年的軒逸經典車型依然供不應求,其“省油耐用”的口碑使得燃油車的保值率幾乎未受影響。
盡管燃油車仍在道路上行駛,但燃油車主們已經感受到了壓力。維修成本的飆升讓許多車主苦不堪言,例如奔馳的大燈總成價格已經上漲至4萬元,捷豹的一次小保養費用也超過了8000元。同時,停產車型的配件短缺也成為了常態。使用限制也在逐步加強,海南計劃在2030年起全省禁行燃油車,而一線城市也在醞釀設立燃油車禁行區。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國七排放標準的臨近,可能會征收碳稅,這將使得燃油車每年的使用成本增加5000元。
燃油車的退場,本質上是一場經濟賬的較量。中科院預測,到2030年新能源車的保有量將突破1億輛。然而,充電樁覆蓋率不足30%、電池在冬季性能下降等問題,使得歐盟也不得不將禁燃計劃從2035年推遲到2040年。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周紅軍指出,加油站轉變為充電站或許只需10年,但要改變老百姓使用燃油車的習慣,卻需要30年的時間。
因此,面對“燃油車滅絕論”,我們不必過于恐慌。政策并沒有強迫我們報廢現有的愛車,但它確實在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用車的成本。當維修費用高到足以購買一輛電動自行車,當限行政策讓你每周少開兩天車,當油價加上碳稅超過充電費用時,或許你不需要政策的推動,自己就會考慮換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