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南方都市報社正式宣布旗下兩大客戶端——南都新聞客戶端、N視頻客戶端合二為一、煥新升級。
人機協同下,新聞工作如何和AI打好配合,避免成為技術的附庸?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都市類媒體在內容傳播方面有何責任?南都記者對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作為國內最早從事互聯網和新媒體研究的人士之一,如今胡泳更多關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及數字適老化問題。
談人機協同
在AI時代下,人的署名更加重要
人工智能技術迭代背景下,人機協同的采編生產成為機構媒體融媒轉型的新趨勢。“要注意的是,讓人的歸人,讓機器的歸機器。”胡泳看來,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辨別什么是新聞工作者擅長的,什么則是機器更為擅長的。
“我覺得第一位的還是判斷力?!焙菊J為,目前AI可以生成文本、匯集資料、甚至進行更廣義的互動,但它并不具備新聞判斷的能力。“什么是真正的新聞?其新聞價值的高低有何區別?這仍然應該由人來決定。對一個新聞從業者而言,首先你要判斷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什么事情可能是緊急的,以及應該被公眾知曉的。”意義建構者的角色應由人來承擔,信息處理者角色則會大概率由AI承擔。
“第二點是問題意識。判斷一個好記者的標準就是能否提出好問題。這種問題意識是大模型難以替代的東西?!焙究磥?,AI擅長的是回答已有的問題,但是記者往往會提出可能從未被問出過的問題?!八晕艺J為提問依然是記者需要不斷錘煉的本領。記者提問的好與壞,來自于是不是有調查研究的能力,以及有沒有在眾多信息中找到關鍵點的洞察力。”
第三點是一種信任的建構。如今在媒體實踐過程中,AIGC內容標識不斷強化,明確要求人機協同生產流程的透明性?!拔矣X得在AI時代下,可能人的署名更重要,這意味著記者要對新聞作品負責,對新聞的公信力負責,需要有人來承擔可信的代理人角色。”署名責任問題的背后直接關系著信任建構。
“第四點是敘事能力的強化。如今大家用慣了AI,你會慢慢分辨出哪些是人寫的,哪些是AI寫的。因為AI寫的東西是沒有靈魂的,它更像是個百科全書,會告訴你很多你不具備的知識點。但AI沒有靈魂?!痹诤究磥?,所謂的“靈魂”就是一種獨特的敘事能力,而新聞工作本身強調的正是一種敘事能力。“通過敘事構建意義,從而產生敘事的影響力,并與讀者產生共鳴。這是AI無法替代的——提問判斷,講好故事,構建信任,以及守護公共價值?!?/p>
談把關意義
算法時代下,更應重提“把關人”角色
胡泳曾做過17年的媒體人,后離開媒體進入學界,如今長期關注技術飛速變化帶來的影響?!拔覀冞^去做媒體,非常講究議程設置問題:到底一家媒體應該談論什么問題?究竟什么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過去的電視頭條、新聞頭版都曾在漫長的時間內掌握著議程設置能力,而如今這樣的能力先受到門戶網站點擊量的沖擊,后則是人工智能算法推薦的沖擊。“機器思維的背后就是流量和算法。然而我認為算法、流量,其實恰好破壞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權重。并不是最吸引眼球的東西,就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
胡泳看來,如今在算法推薦下,傳播生態良莠不齊,AI造謠真假難辨,更加呼吁主流媒體回歸議程設置能力,不能讓步于算法?!靶畔⒚裰骰泻芏嗪锰帲畔⒌臋嗤砸坏┩耆珕适?,也會導致巨大的問題。我反而覺得,現在我們更需要高揚媒體的‘把關人’‘守門人’角色。在信息傳播泥沙俱下的情況下,更應該重提把關價值——其一不能被算法或流量左右,其二不能被大眾口味決定,我覺得這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想,在紛雜的信息環境當中,媒體能夠給信任提供一個錨點,讓事實在算法失控的流量漩渦中重新浮現,那么這樣一個過程,就是給整個社會傳遞究竟什么是‘媒介素養’的過程?!焙菊J為,這應該是一件持之以恒去做的事:媒體通過實踐,錨定事實,重構信任,守住公共生活,踐行一種持久的公眾陪伴。
胡泳看來,把議程設置的權力讓渡給算法,也會帶來對社會多樣性的擠壓。從這個角度而言,更需要都市媒體做出更多都市內容,呈現社會的多元多樣?!白層脩糁溃覀兊膫鞑ゲ皇乔宦傻?,不是‘唯最大公約數’的。一個健康良好的社會生態,應該有著豐富的多樣性。”
談都市傳播
老齡化社會,都市媒體要做代際共融
“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可以說已經是直接‘摔’到了每個人的面前,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談及都市媒體的城市傳播建設,胡泳認為中老年用戶群體的訴求同樣需要被看到。“我們想起適老化傳播,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技術層面做一些改進,調大字號、語音播報等。我覺得這還是次要的,核心問題是要做老年人關心的內容?!焙菊J為,適老化傳播不只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內容問題。
“如今大家常常覺得,老年人看的內容比較低質。但其實新一代老年人,他們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關心健康知識、生活科普、政策解讀等等,他們同樣可以成為好內容的消費者。”然而胡泳看來,如今相關傳播內容的開發度并不高,“不少健康知識直接就被推銷保健品的廣告攻陷了,以至于老齡群體現在并不是一個高質量信息的受眾群體。”今年5月,上海市民政局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上海老年人口超577萬,占戶籍總人口的37.6%,“三人行必有一老”?!拔覀儽仨氁庾R到,如今不少一線城市已然是老齡型城市,如何讓年輕用戶和老年用戶,在同一個空間中能夠相互被看見,不讓老年人被排除在內容理解和情感共鳴之外,這是第一個問題。”
“都市類媒體,為什么不可以是一個連接三代人的媒體?這也就出現了一個新的責任:代際共融。共讀、共聽、共看,媒體應該扮演社會交往的中介。”胡泳看來,如今技術飛速迭代,信息傳播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身份的分化、代際的斷裂。“在這樣一個時代中,我覺得媒體不僅要承擔告知責任,更應該把對于公眾的‘召喚’作為自己的責任。通過持續的報道、追蹤,推動各種各樣的公共議題,從而超越簡單的‘告知’,讓公眾不斷提高對社會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行動力。不必擔心被技術壓倒,都市類媒體還有很多可為之處。這應該是媒體的底色?!?
采寫:南都記者 董曉妍 李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