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墨子巡天望遠鏡(WFST)已成功實現了對銀河系的高頻監測,時間精度達到了分鐘級別。此次觀測不僅發現了多例罕見的快速光變變星,還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銀河系內恒星多樣性的理解。
墨子巡天望遠鏡作為北半球光學時域巡天領域的佼佼者,憑借其6.5平方度的大視場和高達7.65億像素的相機,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對銀河系內的天體進行連續監測。在試運行和先導觀測階段,該望遠鏡對約20平方度的天區進行了長達13小時的高頻觀測,成功收集到了超過50萬條高質量的光變曲線數據。
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深入分析,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光變分析算法,成功識別出了多種稀有周期性變星。其中包括一顆極其暗弱的ZZ Cet型脈動白矮星J0530+5945,它的亮度甚至達到了迄今為止觀測到的同類星體中最暗的水平。還發現了一個軌道周期為5.9小時的白矮星-紅矮星橢球雙星系統J0446+7219,以及一顆物理起源尚待深入研究的熱白矮星變星J0446+7227。
在13小時的觀測過程中,墨子巡天望遠鏡共探測到了33顆耀星。這些耀星普遍比主流巡天望遠鏡發現的同類星體更為暗弱。得益于其高頻次的采樣能力,該望遠鏡能夠精確測量這些耀發的持續時間、峰值光度以及輻射總能量,為后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望遠鏡成功捕捉到了一顆亮度約為22等的極暗弱恒星J0427+7034上僅持續數分鐘的耀發事件。此類來自暗弱恒星系統的快速耀發事件因對觀測設備的要求極高,此前鮮有系統記錄。
墨子巡天望遠鏡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攜手研制的先進天文設備。自2023年9月在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投入觀測以來,它已在天文學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未來,該望遠鏡有望發布我國首個基于大型時域巡天設備的系統性周期性變源星表,并在時域巡天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發現,進一步推動我國天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