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導制定的自動駕駛國際標準《道路車輛自動駕駛系統測試場景評價與測試用例生成》已正式面世,該標準聚焦于自動駕駛系統測試場景的評價流程及試驗方法,明確了包括暴露率、復雜度、危險度在內的多項評價指標的判定準則。這一舉措標志著自動駕駛領域的標準化進程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隨著自動駕駛相關標準的不斷完善,行業落地試點的步伐也在加快。然而,公眾對于自動駕駛安全性的擔憂,尤其是隱私安全與系統安全方面,依然普遍存在。幸運的是,AI技術的不斷創新正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新的思路。
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的試點范圍在國內正不斷擴大。例如,小馬智行宣布其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搭載的北汽極狐阿爾法T5 Robotaxi已在深圳啟動道路測試。廣汽埃安的霸王龍Robotaxi也已在廣州、深圳兩地獲得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不僅如此,小馬智行的多款合作車型已進入量產階段,并在多個城市開始公開道路測試。
從地域分布來看,Robotaxi的試點已覆蓋長三角、京津冀及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多個區域。上汽集團在上海、蘇州等城市推出的Robotaxi示范運營項目,已投入近100臺車輛,累計行駛里程超過400萬公里,接收訂單數量突破20萬單。尤為廣州市中心至白云機場的Robotaxi線路正式開通,標志著自動駕駛車輛服務首次進入廣州市中心、機場和高鐵站等重要交通樞紐。
政策層面,北京市作為全國首個啟動乘用車無人化運營試點的城市,已向百度、小馬智行等企業頒發無人化示范應用道路測試通知書,允許這些企業在60平方公里的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內提供“主駕無人、副駕有安全員”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重慶和武漢也率先發布了自動駕駛全無人商業化試點政策,并向百度頒發了全國首批無人化示范運營資格,標志著車內無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車輛將正式在社會道路上開展商業化運營。
Robotaxi的推廣不僅帶來了顯著的運營成本降低,還為社會民生帶來了積極影響。自動駕駛技術為行動不便的群體提供了獨立出行的機會,提升了他們的出行效率,并優化了整體通勤體驗。同時,自動駕駛系統通過精準的駕駛控制與策略優化,有助于實現能耗降低和尾氣排放減少,為城市交通的綠色轉型提供了新動力。
然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技術安全層面,復雜環境感知不足是當前的主要短板之一。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現有傳感器系統的可靠性有待提高。隨著車聯網技術的普及,黑客攻擊的風險日益增加,一旦車載控制系統或云端服務器被攻破,將可能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和隱私數據泄露。
法規的不完善也是制約自動駕駛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事故責任界定方面,現有技術標準與法律框架之間存在明顯斷層。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事故時,責任主體難以明確,涉及車企、軟件供應商、云服務商甚至乘客等多方主體。倫理困境也是自動駕駛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當不可避免的碰撞發生時,算法應如何決策以保護乘客和行人的安全,這一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尚無統一答案。
幸運的是,AI技術正在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新的途徑。通過多模態融合算法,可以顯著提升自動駕駛系統在復雜環境下的感知能力。同時,AI配合區塊鏈等新技術可以優化系統,減少數據泄露的風險。借助大模型的深度學習能力,還可以模擬極端路況,提升自動駕駛系統在突發狀況下的應對能力。這些技術的突破和創新,正在逐步克服自動駕駛面臨的挑戰,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