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行業正步入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之中。最新數據顯示,至2025年5月,中國充電樁保有量已躍升至1440萬臺,樁車比達到1:3,有效緩解了新能源車的充電需求。
然而,在這一片繁榮景象背后,充電場站卻普遍面臨著“增量不增收”的尷尬境地。中國充電聯盟執行秘書長鄒朋指出,充電設備數量的激增,使得傳統運維方式捉襟見肘,難以滿足當前需求。
在2025年中國汽車論壇上,特來電、星星充電、華為等企業紛紛分享了智能化重構充電運維體系的經驗。這些企業的實踐證明,智能化運維體系不僅能夠破解成本困局,還能通過提升設備可用率、優化用戶體驗、拓展增值服務,為充電場站帶來持續的盈利動能。
充電行業在高速擴張的同時,運維環節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設備規模的激增帶來了巨大的人力成本壓力。特來電方面表示,如果按傳統模式,7000萬臺設備將需要7萬運維人員,年人工成本將超過100億,加上里程成本和備件損耗,總費用將突破200億大關。另一方面,用戶體驗問題也成為制約場站收益的瓶頸。65%的低壓樁無法適配高壓快充車型,設備離線、槍溫過高等問題導致的跳槍現象,使得單場站年訂單損失可達15%以上。
智能化運維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其核心在于構建“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的閉環體系。各企業雖然基于自身優勢形成了差異化路徑,但底層邏輯卻高度一致。智能監控與預測成為了基礎能力。例如,開邁斯開發的九個智能運維模型覆蓋了槍溫報警、離線分析、電源模塊監控等多個場景,通過電流、電壓閾值監控及功率飽和度分析,能夠精準判斷模塊故障,使其智能派單率提升30%,平均修復時間從133小時縮短至114小時。
星星充電的實踐則展示了AI模型的強大效能。通過故障部件識別模型定位電流異常、模塊失聯等問題,故障防護模型實現槍溫智能調控、風扇自適應調速,使得1231把充電槍的過溫率降至0。其構建的“數據采集-模型預測-研發迭代”閉環,不僅將故障平均修復時間壓縮了60%,還通過經營分析模型優化充電訂單調度,使單場站翻臺率提升了10%。
華為則通過“云云對接+樁云協同”模式解決了行業碎片化難題。通過智能充電云連接車企與運營商系統,實現了400A電流輸出等功能的一鍵升級,避免了30萬家運營商逐個場站調試的低效。樁云協同覆蓋了“規建營維”全流程,科學選址使得初始投資降低了10%,OTA遠程升級則減少了90%的現場運維需求。
智能化運維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成本控制上,更通過提升設備可用率、優化用戶體驗、拓展服務場景,直接轉化為場站的盈利能力。人力與里程成本的降低最為顯著。特來電通過智能系統使得人均維護終端數超過1000臺,人力成本降低了60%。星星充電的自治愈模型則使得19個信號差場站的設備離線次數從1100次降至1次,里程成本減少了50%以上。
設備可用率的提升也帶來了顯著的收益增長。設備可用率每提升1%,單場站年收益可增加3-5萬元。華為通過精準故障預測使設備停機時間縮短了80%;凌康技術則將模塊故障率從5%降至千分之一,配合“只換不修”服務,確保了質保期內設備零故障運行,單場站年訂單量提升了15%。
用戶體驗的優化則成為了新的增長點。華為的自動充電與泊車一體化服務在上海虹橋機場實現了“即插即充”,用戶停留時長縮短了10分鐘。小桔能源則通過設備管家APP實時推送故障解決方案,用戶投訴率下降了40%。這些改進不僅提升了單客價值,更使場站在區域競爭中形成了差異化優勢。
對于運營企業而言,誰能率先建成智能運維體系,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盈利”的跨越。各企業紛紛發力智能化充電運維體系,以期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