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新能源領域的明日之星,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憑借高能量密度、快速補能及穩定性質,它被寄予厚望成為新能源時代的核心能源解決方案。多家企業已雄心勃勃地公布了固態電池的量產計劃,甚至有企業雄心勃勃地設定了2026年將固態電池應用于汽車的目標。
然而,固態電池的技術突破之路遠比預期更為崎嶇。在“2025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王芳直言,固態電池面臨四大核心難題:離子傳導機制不明確、生產工藝繁瑣、安全控制體系不健全以及大規模量產技術瓶頸。簡而言之,固態電池在技術、材料及成本控制上,短期內難以實現質的飛躍。
盡管固態電池理論上具備全面的優勢,市場潛力巨大,但距離2027年僅剩兩年,能否按時量產已不再是焦點,關鍵在于消費者能否真正體驗到固態電池汽車。國內主流車企與電池企業紛紛宣布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大多集中在2026至2030年間。國際市場上,豐田、日產等日本企業已步入全固態電池試制階段,而奔馳、寶馬、大眾等德國企業亦在積極布局。
王芳強調,固態電池的安全邊界雖寬于液態電池,但一旦突破,后果更為嚴重。電動車自燃事件頻發,加深了消費者對電動車安全性的疑慮,車企因此對電池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紛紛進行嚴苛測試,以彰顯誠意。今年5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了《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明確了全固態電池的定義,避免了企業利用“全固態”、“半固態”等概念進行市場炒作。
固態電池的安全性能成為一大賣點,但消費者對于潛在的高風險持謹慎態度。目前,固態電池的安全能力僅停留在車企的宣傳中。上汽集團聲稱其固態電池在針刺及高溫環境下不起火不爆炸;國軒高科的金石全固態電池則宣稱歷經極限測試,無懼各種考驗。然而,現階段全固態電池的安全標準體系尚未建立,實驗室成績難以代表量產表現。
新能源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混動技術成為市場主流之一,工信部鼓勵內燃機技術發展,車企加大混動新車推出力度。插混車和增程混動車銷量持續增長,消費者認可其高能效優勢。另一方面,液態鋰電池技術不斷進步,閃充技術和換電技術為續航問題提供了新解決方案。比亞迪、極氪、華為等企業推出的閃充技術和充電產品,展現了液態鋰電池的潛力。蔚來龐大的換電體系進一步增強了換電技術的市場競爭力。
在混動技術、閃充技術、換電技術日益成熟的情況下,全固態電池從“必需品”轉變為“可選品”。車企發展重心將圍繞高利益方向,固態電池的量產節點可能被一再推遲。固態電池成本高企,單位成本是傳統液態鋰電池的三倍多,加之研發成本高昂,前期量產的固態電池汽車價格必然不菲,難以實現大規模量產。
對于車企公布的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業界持謹慎態度。在確保質量和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固態電池的大規模投入至少需要數年時間。固態電池的真正普及,或許還需等待更長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