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 7月18日,天橋腦科學研究院與美國科學促進會今日聯合公布首屆“天橋腦科學研究院與《科學》雜志AI驅動科學大獎”獲獎名單。這一面向全球青年科學家的年度獎項,旨在表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學發現的創新研究。
三位獲獎者將分享總計5萬美元獎金,其研究成果同時在《科學》雜志發表。獲獎研究涵蓋生物化學、神經科學和海洋科學三個不同領域,展現了AI技術在跨學科研究中的廣泛應用前景。
大獎獲得者為舊金山Chai Discovery公司創始科學家喬卓然博士,其研究在諾貝爾獎獲獎成果基礎上,運用生成式AI技術預測蛋白質折疊過程。該研究突破了傳統靜態模型的局限,創建了能夠展示折疊蛋白質隨時間變化的動態模型,并準確預測蛋白質與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這一"計算顯微鏡"技術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確度預測蛋白質行為,為藥物發現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新工具。
兩位優勝獎得主分別專注于神經科學和海洋科學研究。加州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博士后研究員阿迪蒂亞·奈爾博士利用AI技術揭示神經元相互作用的隱秘模式,發現這些相互作用形成的持久網絡效應能夠獨立編碼和調節持久的心理或情感狀態。比利時佛蘭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阿麗澤·魯巴特博士則使用神經網絡技術,融合全球衛星數據和1800萬個沿海二氧化碳測量數據點,創建了首個沿海水域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模型。
據悉,大獎得主獲得3萬美元現金獎勵,研究論文在《科學》雜志印刷版和在線版同時發表。優勝獎得主各獲得1萬美元現金獎勵,論文在《科學》雜志在線版發表。所有獲獎者還將獲得《科學》雜志在線版五年訂閱權限,并成為榮譽陳氏學者。
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創始人雒芊芊表示,他們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科學學科的眾多優秀申請。在AI正在根本性地加速全球科學發現的時代,很高興能夠發掘這三位杰出的年輕研究者。
《科學》雜志高級編輯尤里·蘇萊曼諾夫認為,這三位早期職業科學家展示了他們在AI領域的前沿技術,用創新的AI方案解決了科學家在多個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
三位獲獎者將在2025年10月27-28日舉行的首屆"天橋腦科學研究院AI驅動科學研討會"上展示研究成果,與諾貝爾獎得主詹妮弗·道德納博士、大衛·貝克博士等全球頂尖學者交流。研討會面向公眾免費開放注冊。
2025年度獎項申請通道將于8月開啟,面向在AI相關領域工作、持有相關學位且在過去10年內獲得該學位的青年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