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能量密度高、補能速度快、性質穩定等多重優勢的固態電池,被認為是新能源時代的理想能源方案。為了搶占更有利的市場地位,部分企業已經公布了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表,甚至有企業計劃在 2026 年將固態電池量產上車。
然而,企業需要克服的技術瓶頸,可能要比想象中更大。
在日前舉辦的「2025 中國汽車論壇」中,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王芳直言,固態電池仍存在四個在短期內難以突破的核心問題:離子傳導通道不夠明確、生產工藝復雜、安全控制未到位、大規模量產難度高。
說白了,固態電池的技術、材料和成本,在短期內很難有太大突破。
圖源:智己汽車官網
不可否認,固態電池在理論上確實擁有足夠全面的優勢,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但距離 2027 年也不過短短兩年時間,能不能按照量產時間表下線似乎已經不重要,關鍵是消費者還有沒有機會開上固態電池車。
固態電池,可能沒有想象中那么全面
國內主流車企和電池企業紛紛公布全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表,經過不完全統計,大多數企業將固態電池的量產上車時間集中在 2026-2030 年這一范圍內。
不只是國內,豐田、日產等日本企業已經進入全固態電池的試制階段,奔馳、寶馬、大眾等德國企業也在積極布局這一領域。
制表:電車通
王芳非常直接地說出固態電池現階段的能力上限:「固態電池的安全邊界確實要比液態電池更寬,但一旦突破這個邊界,所承受的后果要比液態電池更嚴重」。
互聯網傳播速度飛快,電動車自燃起火很容易獲得關注和討論,越來越多「自燃事件」加深了消費者對「電動車不安全」的刻板印象,因而消費者對電池安全看得很重。
新能源作為企業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為了體現更多的誠意,車企對電池安全的要求可謂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還用「超國標」測試矩陣來拉開與其他車企的差距,各種擠壓測試、底部電池裝機、泡水測試、外部火燒測試、槍擊/極端穿透等測試結果直接在新車發布會上公布。
圖源:極氪汽車官方
今年 5 月 22 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了《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該標準首次明確了「全固態電池」的定義,要求離子傳遞完全通過固體電解質實現,與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形成嚴格的技術分界。這樣一來,就能有效避免車企拿「全固態」「半固態」等概念來炒作。
固態電池的安全邊界足夠寬,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賣點,但如果讓消費者要接受 1% 可能性的更嚴重后果,電車通認為愿意選擇固態電池的消費者不會多,而且有良心的企業,也不愿意打造出這樣的產品。
由于固態電池還沒有量產上車,關于固態電池的安全能力僅限于車企的「口頭話術」中。其中,上汽集團在回答投資者時透露,「全新一代固態電池的安全性能更好,在針刺以及 200 攝氏度熱箱場景下,能確保電芯不起火不爆炸」。
國軒高科發布的金石全固態電池,「歷經 365 天極限驗證,單體容量提升 150%,預緊力下降 90%,無懼針刺、熱箱、外短、過充等考驗」。
圖源:廣汽集團
企業對固態電池的口徑高度一致,但現階段只是明確了全固態電池的標準體系,暫時還沒有建立全固態電池的安全要求。
要知道,實驗室成績不等于量產上車的真實表現。如果想要全固態電池量產上車后能被更多消費者信任,不僅需要車企本身設定足夠高的要求,還需要相關部門盡早設定全固態電池的安全標準,有標準可依,才能完全避免消費者相信某些車企的「自嗨」。
純電和混動「野蠻生長」,固態電池需求不急了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固態電池被認為是新能源時代再上一個臺階的關鍵技術。一方面,混動車不過是「過渡動力方案」,純電動車才是未來趨勢,另一方面,絕大部分新能源車所采用的液態鋰電池,都沒有完全解決極端溫度下電池衰退嚴重等問題。
但現在,車市環境不一樣了。
首先,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在去年年底提出,「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同步推動內燃機技術發展」,也正是因為這句話,車企進一步加強了混動新車的推出力度,光是混動SUV,今年就已經推出了零跑 C16、方程豹豹 8、騰勢(參數丨圖片) N9、問界 M8、領克 900 等全新重磅產品。
根據乘聯會公布的《2025 年 6 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今年上半年插混車和增程混動車分別呈現出 31.5% 和 16.5% 的同比增長,可見國內大部分消費者已經認可了混動車型帶來的高能效優勢。
圖源:乘聯會
換而言之,混動車是當下市場的主流選擇之一,內燃機不會那么快就退出歷史舞臺,針對混動系統中的混動發動機或者增程器進行投入研發,已經成為車企的盈利之道。
其次,雖說液態鋰電池的續航衰退快問題沒有得到根治,但現如今的純電動體系足夠豐富,消費者還有閃充技術和換電技術可選,可以從另一方面來解決續航衰退快的問題,甚至還延緩固態電池的發展速度。
今年 3 月 17 日,比亞迪發布了超級e平臺,其中的閃充電池更是可以達到全球量產最快充電速度——閃充 5 分鐘,暢行 400 公里。不僅如此,極氪和華為數字能源緊隨其后,發布了 1.2MW 全液冷充電樁和最大功率為 1.5MW 的充電產品。
誠然,這些閃充技術還沒有形成龐大的體系,但這也表明,液態鋰電池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家車企如果要在攻堅難度極大的固態電池以及液態鋰電池「閃充技術」中進行投入選擇,已經有友商實現的「閃充技術」更有可能成為主要投入對象。
圖源:蔚來汽車官網
不僅如此,比閃充技術補能速度更快的換電技術,也是當下主要的發力點。蔚來現在的換電體系比較龐大,光是換電站就已經擁有超 3000 座,甚至比理想、小鵬的超充站數量還要多。
當電池技術逐步進步,換電站需要考慮支持多種規格電池包,設計新車時也需要讓電池兼容更多換電站,或許這會牽制新車的升級,成為換電車型的短板之一,但從體系來看,短期內蔚來的換電站不會倒下,而且隨著樂道 L90 的大火,消費者對換電站的依賴程度只會更高,換電站會成為與超充站、閃充站抗衡的補能體系之一。
當混動技術、閃充技術、換電技術足以填飽市場的情況下,主打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態電池不再是「必需品」,而是「可選品」,車企的發展重心肯定會圍繞高利益的方向發展,完全有可能把全固態電池的量產節點一拖再拖。
寫在最后
理論上來說,固態電池的綜合能力肯定強于液態鋰電池,但固態電池要想量產上車需要克服的問題確實有些多,技術、原材料、性能穩定性、安全以及補能實施都需要得到保證。
更重要的是,固態電池本身的成本已經很高,電池研究機構 Battery Intelligence 發布的研究報告透露,固態電池的單位成本高達 1200 元/kWh,是傳統液態鋰電池成本的 3 倍多。
另外,加上固態電池在研發過程中已經消耗了不少成本,前期量產的固態電池車必然會貴,這就意味著固態電池車前期很難實現大規模量產。
對于車企發布的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電車通持有懷疑態度,在保質保量的情況下降低成本,這就已經需要企業花費數年的時間,更何況現在全固態電池還在量產上車的「前夜」。真正實現固態電池的大規模投入,樂觀估計可能要等 5 年左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