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影科技研發人員在測試。
墨影雙臂人形機器人。
深圳市墨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一鳴。
2019年夏天,楊一鳴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一邊,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科研坦途,另一邊,是歸國創業的未知。其時,楊一鳴的選擇,不僅決定了他個人的職業軌跡,也在不經意間成為了觀察中國頂尖科創人才與本土產業生態深度融合的樣本。他的故事,關于放棄與取舍,關于一個科學家的身份蛻變,更關于一家前沿技術公司,如何與一座城市完成一場“雙向奔赴”。
選擇
從實驗室搞科研到回國創業 要讓機器人高效協同工作
在做出那個人生中的關鍵選擇之前,楊一鳴的履歷堪稱完美。
英國愛丁堡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專業博士,師從名門,參與了多項歐美大型機器人項目,如美國NASA女武神人形機器人、英國太空機器人等全球頂尖科研項目。他的名字,與一系列高精尖的技術名詞和國際期刊論文緊密相連。回國后,他又順利成為中山大學引進的副教授,端上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金飯碗”。一切似乎都順理成章,沿著一條精英科學家應有的路徑前行。但楊一鳴的內心,卻在尋找一個“答案之外的答案”。
“在實驗室里,我們可以做出非常前沿、非??岬臇|西,但它離真正的產業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睏钜圾Q不想讓自己的想法只停留在論文里。于是,他辭去教職,創辦墨影科技。
但他很快發現,在自動化工廠里,來自不同品牌的機器人就像一群說著不同方言的工人,彼此無法溝通,部署一套新系統動輒數月,成本高昂。他要做的,不是再造一臺更快的機械臂,而是要為這些鋼鐵“工人們”裝上一個統一的“大腦”和“神經中樞”。這個“大腦”,就是墨影科技的核心產品——“墨影天工移動協作系統”(下稱“天工系統”)。它的邏輯很簡單,卻具顛覆性:用一個復雜的后臺,換來用戶前端的極簡操作。普通工人只需在可視化界面上拖拽模塊,就能像搭積木一樣,完成對整個車間機器人的復雜編排。墨影要做的,不是制造另一臺更好的機器,而是定義一種全新的、讓機器高效協同工作的方式。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這個“去搏一個別人眼中只有1%成功率”的決定讓他品嘗到了創業的艱辛,由于對離開熟悉的學術環境來中國發展心存疑慮,遠在英國的科研伙伴婉拒了他的邀請。朋友的觀望,讓創業之路的開端,顯得有些孤單。然而更大的挑戰,來自角色的“切換”。從前,他只需對技術負責;而現在,融資、市場、管理、供應鏈……公司生存的每一個環節,都壓在了他和聯合創始人肩上。
一位早期員工回憶,公司初創時,為了節約經費,兩位創始人親自將沉重的機器人樣機費力地搬運到展會現場。正是這段脫胎換骨的“向下扎根”,讓楊一鳴完成了從科學家到科創家的關鍵一躍。他開始真正理解一家科技公司的“血脈”,思考的維度,也從“技術如何實現”,轉變為“技術如何為產業創造價值”。而為這個價值尋找一片最適宜生長的土壤,是他要解的下一道題。
安“家”
產業鏈完備、氛圍務實 街道對企業訴求解決率100%
如果說歸國創業是他的第一次選擇,那么選擇寶安,則是他基于對產業深刻理解后的第二次,也是更關鍵的一次選擇。
“如果用三個詞概括,那就是創新、實踐和高效。”楊一鳴描繪出寶安對于前沿科技創業者獨一無二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早在他留學英國時就已埋下伏筆。當時,他參與科研項目需要一些定制化的電子元器件?!霸谟?,不僅價格昂貴,周期要拉得長。最后怎么辦?在深圳下單加工,再空運過去,又快又便宜?!边@種跨越半個地球的供應鏈體驗,讓他對深圳,尤其是制造業根基深厚的寶安,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國創業后,這種感受被放大?!皺C器人是硬件屬性極重的先進制造業,”楊一鳴分析道,“在寶安,以我們辦公室為圓心,一小時車程內,幾乎可以找齊所有需要的供應商?!边@種“一小時產業閉環”,對一家初創公司而言,是“降本增效”。它極大地縮短了早期研發的迭代周期,降低了試錯成本,讓那些獨特的甚至有些“非主流”的技術構想,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得到驗證。
但寶安吸引楊一鳴的,絕不僅是完備的供應鏈。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知行合一”的地方。作為深圳的制造業大區和產業強區,密集分布的制造企業對于智能化轉型的迫切需求,為墨影科技的技術研發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與持續迭代的動力場。這讓墨影科技的研發從一開始就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與真實的需求緊密相連。在寶安,技術是必須在生產線上被檢驗、被應用的實踐。這種務實的產業氛圍,與他創辦公司的初心不謀而合。
“寶安的營商環境,真正做到了‘有事勤解決,無事不打擾’。”楊一鳴的由衷感慨背后,是一套運轉成熟、浸潤于日常的服務體系。其核心要義,便在于以機制化的保障確保服務精準高效。航城街道建立起一套“街道班子-部門-社區”的分級服務機制,對重點企業則設立“一對一”專項小組,線上線下的訴求受理渠道始終暢通高效,訴求解決率保持100%的亮眼成績。
對于楊一鳴這樣的創業者而言,事業的坐標固然重要,但生活的半徑同樣關乎歸屬。航城街道的人才服務清單,已延伸至產業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之外:從協助企業對接人才住房資源,到為骨干協調子女入學名額,筑牢了企業發展的“安心基石”,讓核心人才得以心無旁騖地扎根奮斗。
亮劍
打造“天工系統” 對機器人的部署周期從數月縮短至數周
有了堅實的后盾,墨影科技得以心無旁騖地攀登技術高峰。楊一鳴從創業之初就明確,公司要做的不是追逐風口,而是解一道最難最根本的題——打造通用的機器人操作系統。他認為,硬件的優化固然重要,但真正讓機器人走進生活的,是它的“大腦”。歷經數年研發,墨影科技推出了其核心產品“天工系統”。
它用一個高度復雜的后臺架構,換來了用戶前端的極簡操作:在傳統模式下,工業機器人無法做到“開箱即用”,機器人送到工廠后,依然需要機器人工程師全程跟隨,反復調整代碼、調試機器,才能讓多臺機器人協同起來,迅速、高效、無誤的完成生產任務;整個過程因為要考慮到各種細節,還要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往往耗時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而通過“天工系統”的可視化界面,普通工人只需拖拽預設功能模塊,像搭積木一樣完成流程編排,再通過系統自動適配硬件參數,部署周期縮短至數周,從而大幅降低項目落地及后期運維成本。目前,該系統已落地于金屬零件機加工、半導體以及生化實驗室等領域,完成上下料、精密裝配、生化實驗、樣本檢測等任務。
隨著“天工系統”的逐步落地驗證,其價值在2024年的一場關鍵競爭中迎來“亮劍”時刻。國內CNC加工領域的領軍企業計劃打造一座“超級工廠”,墨影科技在與數十家行業競爭對手的激烈角逐中,借助其獨有的“天工系統”,在客戶最看重的開發效率與部署速度兩個指標上優勢明顯,進而成功拿下這一重要合作項目?!斑@個案例,充分證明了我們多年來堅持的“通用”機器人操作系統平臺和“通用”開發工具鏈這條路,被市場認可了。那一刻,公司上下無比振奮。這不僅是商業上的成功,更是對楊一鳴當初那個“1%可能性”選擇的最好回響。
回看楊一鳴在2019年做出的選擇,時間給出了回應。他放棄了一條平坦的學者之路,卻在中國最具活力的產業土壤上,為自己開辟出一條更寬廣的科創之路。他的故事,是一個優秀科學家完成身份蛻變,成功融入產業浪潮的縮影。在深圳寶安這片熱土上,楊一鳴的答案,正與無數個和他一樣的“科創家”的答案匯聚在一起,共同書寫著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篇章。
采寫:南都記者 潘瑩瑜 攝影:南都記者 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