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出行領域,一場由內部孵化走向獨立融資的變革正在上演。2025年,一家名為Also Inc.的初創企業悄然崛起,它的前身竟是豪華電動車巨頭Rivian內部的秘密團隊“Project Inder”。
據彭博社消息,Also成功從Greenoaks Capital獲得2億美元戰略融資,投后估值飆升至10億美元以上。這距離它從Rivian分拆并完成1.05億美元的A輪融資,僅僅過去了四個月。如此迅猛的發展速度,讓Also迅速躋身“獨角獸”行列。
這筆巨款將為Also的電動自行車及多款微型電動車的研發與制造注入強勁動力。作為Rivian在全尺寸豪華電動車之外的全新增長極,Also的加速奔跑,無疑揭示了這家皮卡制造商布局城市短途交通的雄心壯志。
時間回溯到2022年,Rivian悄然組建“Project Inder”團隊,專注于輕量化電動兩輪、三輪車的前期研發。隨著全球微出行市場的蓬勃興起,Rivian管理層敏銳地意識到,讓這一業務獨立發展,將能更靈活地對接資本與市場。
今年3月,Rivian正式宣布分拆微出行業務,成立獨立運營的Also公司。首輪融資由母公司與Eclipse Ventures聯合主導,Rivian保留少數股權,創始人RJ·斯卡林吉親自出任Also董事會主席。這一舉措不僅為Also提供了堅實的后盾,更為其未來發展鋪設了廣闊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Also在成立之初便與蘋果前首席設計師喬尼·艾維的LoveFrom設計事務所牽手合作,后者將深度參與電動自行車的工業設計與品牌塑造。這層“蘋果基因”的加持,無疑為Also的產品增添了無限遐想。
與專注于全尺寸電動車的Rivian不同,Also將自己定位為“微出行解決方案專家”。其產品矩陣不僅涵蓋電動自行車,還包括三輪車、四輪微型汽車等多元形態,旨在滿足城市短途通勤與“最后一公里”物流需求。
為何Also選擇從電動自行車切入市場?業內分析認為,電動自行車技術門檻相對可控、產品迭代速度快,且能精準覆蓋目標用戶群體。根據Axios等媒體數據,全球微出行市場規模預計到2027年將突破500億美元,其中電動自行車占比超過40%。這正是Also眼中的藍海市場。
然而,微出行賽道并非一片坦途。Van Moof、Bird等先驅曾因成本高企、監管壁壘而陷入困境,商業模式難以持續。面對這一挑戰,Also的底氣或許正來自Rivian的品牌基因。Rivian在豪華感與戶外場景的深耕,有望在高端微出行市場為Also開辟新路徑。
分拆Also,不僅是Rivian戰略聚焦的關鍵一步,更是其通過“做減法”集中資源攻堅核心業務的重要舉措。隨著Also的獨立運營,Rivian得以更專注于全尺寸電動車的量產與迭代,而Also則獲得了更靈活的決策空間。
分拆后,雙方保持著緊密的協同關系。Rivian保留少數股權,創始人親自坐鎮Also董事會,未來或共享零售網絡。而Also則可依托母公司的技術積淀,同時獨立對接資本。這種“若即若離”的協同模式,既規避了大企業病,又保留了資源聯動的可能。
如今的Also已從最初的秘密團隊,發展成為擁有近70人的團隊。首款車型——一款兩輪單座智能交通工具即將揭開面紗。據TechCrunch報道,這款車型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正式亮相,前蘋果設計師團隊的參與讓外界對其設計充滿期待。
在Also的藍圖中,折疊電動滑板車、三輪物流車、輕便電動摩托等均在研發清單上。未來,這些產品將與Rivian的全尺寸電動車形成互補,共同構建“全場景電動出行”生態。隨著Also的成長和首款產品的亮相,它能否如預期般革新城市短途出行,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