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對2016至2020年間多家車企的新能源補貼使用情況進行了嚴格核查。這一審查行動揭露了一些車企在補貼申請中存在的問題,其中比亞迪和奇瑞因不符合新能源補貼標準,需退還的補貼金額超過1.4億元,成為此次核查中退款金額最高的兩家企業。
比亞迪在2016至2020年間每年都獲得了補助資金,然而經審核發現,其實際獲得的補貼與申報數量存在顯著差距。以2019年為例,比亞迪申報的推廣數量為2907臺,申請清算資金高達8303.5萬元,但經核實,實際符合補助標準的車輛僅為303臺,補貼金額也僅為811萬元。五年內,比亞迪因多申報而實際需退還的補貼總額達到了1.42億元。
除了比亞迪,奇瑞、東風汽車集團、長安汽車、一汽等其他國內車企也不同程度地面臨補貼核減。東風汽車集團在這五年間平均每年的補貼金額最高,達到約1305萬元,但其總核減金額也相對較高,達到了3706萬元。相比之下,長城汽車、上汽集團、吉利汽車以及廣汽集團在補貼核查中表現較好,核減金額較少,分別僅為85.6萬元、18萬元、11萬元和6.7萬元。
這些企業在補貼核查中表現穩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它們對新能源汽車標準的把控較為嚴格,另一方面則可能因為它們涉足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時間相對較晚,更加注重合規性。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外資品牌的全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在此次補貼核查中的核減金額為0。特斯拉自2020年首次參與中國新能源推廣應用補貼以來,一直嚴格遵循政策規定,其數據透明度和品控一致性得到了高度評價。
此次核查發現,補貼核減的主要原因包括車輛相關憑證不符合清算通知申報要求,以及企業未能按照要求上傳車輛運行數據。特斯拉超級工廠在數據管理和品控方面的高標準,無疑為中國車企在管理水平的提升上提供了借鑒。與此同時,一些國內車企通過超標申報獲得大量補貼,用以發展新能源技術和價格戰,這種做法引發了關于新能源行業健康發展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