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磨一劍,財富自由后,他仍在尋找改變世界的下一站
7月7日,一個消息在互聯網圈悄然傳開:小紅書第四號員工、企業效率負責人陸偉已在上周離職。這位真名“陸偉”、薯名“路飛”的初代程序員,就此告別了他奮戰12年的戰場。
2013年,一個僅有兩年工作經驗的前端工程師敲開了上海某小區辦公室的門。里面只有三張面孔:毛文超(CEO)、瞿芳(創始人)和鄧超(CPO)。這位名叫陸偉的年輕人成為小紅書第四名員工——也是第一位程序員。
此刻的小紅書還只是一份名為《小紅書出境購物攻略》的PDF文檔,沒有聯網功能,無法留存用戶。誰也沒料到,這個簡陋的起點,會成長為用戶數億、市值百億的超級平臺。
北郵基因:通信工程師的創業血液
陸偉2010(或2011)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專業,在校期間還擔任了文學社部長。這所中國信息技術的黃埔軍校,早在他身上刻下了創業基因。
北郵校園里涌動的創新創業浪潮從未停歇。2015年,該校邀請創業魔法學院創始人陸偉(同名)講授《從瘋狂Idea到偉大公司的進化秘籍》。三年后的創新創業成果展上,北郵學子亮出智能溫控快遞柜、心跳監測項鏈、“讀懂”手語的感應器等科技含量十足的創新項目。
更有一位名叫張佳鑫的北郵博士,研究5G關鍵技術卻登上創業節目舞臺,探索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商業模式。這些理工男身上,都流淌著用技術改變世界的熱血。
陸偉的早期職業軌跡充滿創業氣息。畢業不久他就嘗試創業,失敗后加入上海張江某創業公司,但該公司很快解散。2013年,他帶著前端+iOS工程師的雙重技能,走進了小紅書那個簡陋的辦公室。
一人扛起技術大旗:從小作坊到億級平臺
“在小紅書早期,陸偉做過前端,做過iOS客戶端,后來又做后端工程師,歷經社區、電商、增長等部門。他一個人扛起了小紅書幾乎所有的技術。”
初創期的小紅書沒有明確分工,陸偉成了 “全棧工程師”的活標本。他親手開發了小紅書的社區產品和電商系統,最傳奇的一戰是臨危受命——用7小時搭建起一套秒殺系統,支撐公司度過關鍵活動。
2013年,他參與開發的首版小紅書APP上線,實現了從PDF文檔到移動應用的蛻變。這個看似簡單的跨越,卻是小紅書成為內容社區巨頭的關鍵一躍。
當小紅書搬到上海高安路第二間辦公室時,陸偉在黑板上留下這樣一段話:“我不知道如今的黑客是否會流芳百世,但我們可以看到如同藝術家一樣,這些數字時代的手工藝人正在改變世界”。這既是對技術的致敬,也是創業者的宣言。
從技術極客到組織建設者
隨著公司規模擴大,陸偉的角色也在轉變。2016年,他與一名設計師和前端工程師組成了小紅書第一個增長團隊。這個三人小組成為小紅書用戶增長引擎的核心研發力量。
此后,陸偉轉任企業效率負責人,從技術專家轉型為組織效率專家。他的職責從寫代碼變為優化整個公司的運營體系,支撐小紅書從幾百人擴張到數千人的組織進化。
十二年間,他見證了小紅書從PDF文檔蛻變為用戶規模數億、商業潛力強勁、內容質量高的明星APP。這段歷程中,有他早期參與種下的“種子”。
財富自由后的下一站
離職消息傳出,業內都在猜測這位財務自由的初代程序員去向。是再次創業?加入另一家初創公司?還是轉型投資人?
陸偉的經歷折射出中國互聯網第一代技術創業者的典型路徑:從技術攻堅到組織建設,從零到一參與打造百億市值平臺,最終在實現財務自由后尋找新的人生挑戰。
他的北郵校友張佳鑫曾在創業實踐中總結:“核心競爭力尚未清晰之前,先找準可以輻射的點和群體,就可以活下去,求共存,不需要完全獨一無二。”這種務實而堅韌的創業精神,或許早已融入陸偉的血液。
在當今互聯網行業進入存量競爭的時代,陸偉的離職更像是一個新起點。他寫在黑板上的那句話,或許早已揭示了他的心之所向——做一個用技術改變世界的“數字時代手工藝人”。
這位北郵走出的工程師,在親手參與改變一次世界后,又在尋找下一個值得改變的角落。
而小紅書的創業傳奇仍在繼續:從2013年那份PDF文檔,到如今影響數億人生活方式的內容社區。陸偉的故事構成了中國互聯網創業史詩中獨特的一章——一個技術極客如何用代碼參與創造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