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自發布以來,市場反響熱烈,其銷售數據在短時間內迅速攀升。據官方數據顯示,該車型在發布后的三分鐘內大定量即突破20萬臺,一小時內更是達到了28.9萬臺,這一成績不僅遠超市場預期,還刷新了同價格帶競品的銷售紀錄。
然而,在小米YU7熱銷的同時,二手交易平臺上卻出現了大量轉讓該車型訂單的信息。閑魚、轉轉等平臺上,小米YU7的轉讓訂單比比皆是,溢價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溢價的高低與交付周期的長短直接相關。隨著交付周期的延長,愿意轉讓訂單的賣家越來越多,其中不乏以賺取差價為目的的“黃牛”。
這些“黃牛”通過搶購大量訂單,再利用二手交易平臺進行高價轉讓,從中牟取暴利。他們的轉讓手段多樣,有的甚至在鎖單后仍能更改上牌人信息,以此吸引買家。據記者調查了解,部分“黃牛”通過偽造親屬證明等方式,成功更改了訂單信息,將車輛轉讓給買家。
面對“黃牛”倒賣訂單的現象,小米汽車采取了限購措施,規定開售后24小時內,準現車和定制新車各限購1單,并設置了鎖單后的配置修改期限和訂單信息不可更改的規定。然而,“黃牛”們似乎總能找到繞過規則的方法,繼續擾亂市場秩序。
對于買家而言,從官方下單等待交付周期過長,而二手平臺上的轉讓訂單則提供了更快的提車可能。因此,盡管知道可能存在風險,仍有不少買家選擇從“黃牛”手中購買訂單。但這樣的交易往往伴隨著額外的加價和潛在的法律風險。
有賣家直言,提車前后都可以轉手,且確認可以變更上牌人信息。這種承諾無疑加劇了買家的購買欲望,但同時也埋下了糾紛的隱患。一旦交易出現問題,買家往往難以維權。
小米汽車某銷售門店主管提醒消費者,不建議從二手交易平臺購買訂單,因為這些訂單大多被“黃牛”囤積用于高價倒賣。交易后,“黃牛”可能會臨時加價或強制捆綁消費,給買家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偽造證件變更購車人信息等行為還涉及民事和刑事雙重風險,可能導致購車合同無效。
小米YU7的熱銷無疑展現了市場對小米汽車的認可,但同時也暴露了銷售渠道管理上的漏洞。如何有效打擊“黃牛”倒賣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成為小米汽車亟待解決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YU7的交付周期較長,標準版、Pro版、Max版的交付周期分別達到了55-58周、49-52周和34-37周。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買家的焦慮情緒,也給了“黃牛”可乘之機。小米汽車需要在提升產能的同時,加強銷售渠道管理,確保市場秩序的穩定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