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制造業的廣闊舞臺上,信息的脈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驅動著每一根神經。從巨擘級的智能工廠到細分市場的毛細血管工廠,信息如同血液,滋養著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235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名單中,數據的集成與流通已成為常態,這些工廠在人、機、料等方面實現了無縫連接,動態調整生產計劃,展現出極高的靈活性。走進中國高鐵復興號的生產基地,便能直觀感受到這一變革的力量。在這里,一列高鐵車體的下線時間不足半天,核心零部件的生產與物流實現了全自動化,復興號的生產速度,正是中國供應鏈信息鏈高效運轉的生動寫照。
中車唐山公司的車體工廠內,智能裝備協同作業,將一塊塊鋁合金板打磨、裝配、焊接,構成高鐵列車的堅固骨架。信息大屏上,來自不同系統的數據被整合,36個主要零部件的生產進度一目了然,為生產計劃的調整提供了有力支持。這種數據驅動的生產方式,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還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
更令人矚目的是,這家工廠能夠根據訂單需求的變化,同時生產時速350公里的智能復興號高速動車組和時速140公里的城際市域動車組。系統能夠自動拆分訂單信息,并下發到各零部件生產環節,實現工裝設備的柔性調整,真正做到“一條線造多型車”。
而信息的流通并未在列車出廠時終止。在車輛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控平臺上,從這家工廠駛出的地鐵列車在浙江臺州的運行數據被實時更新,車輛的定期檢查也通過自動圖像采集實現自主分析和遠程運維。這一舉措不僅減少了現場檢修人員數量,還保證了車輛運行的安全穩定,同時產生的數據價值也為后續項目的優化提供了指導。
在制造業的毛細血管中,同樣涌動著信息的浪潮。位于江蘇鹽城的一家制造工廠,能夠同時進行上百種原材料和十幾個工藝的制造,承接小批量定制化的客戶需求。這家工廠不生產標準品,只承接定制品,因此面臨的信息量相當龐雜。然而,通過數字化平臺,客戶可以將圖紙需求發布在平臺上,工廠則根據自身制造能力定向匹配篩選訂單,大大簡化了信息對接流程。
在這個平臺上,AI工具能夠一鍵分析客戶的圖紙,生成參考報價并推送給客戶,不僅串起了非標產品上下游對接的信息鏈,還開辟了新的客戶渠道。這家工廠在四年內營收翻了七倍,達到七千萬元,這背后離不開信息工具的助力。
在上海的一場大型機加工供應鏈供需對接會上,來自中小微企業商家的熱烈交流同樣彰顯了信息匹配和對接的旺盛需求。這些商家涵蓋了傳統汽車制造機械加工、醫療器械、工業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有來自國際市場的訂單需求。這一場景再次證明,信息的精準采集和高效流轉是驅動供應鏈各環節同頻共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