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近期揭曉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月船4號”任務,旨在月球表面采集3至5公斤的月壤樣本,這一數量遠超中國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克月壤。
月球采樣并非易事,每一粒月塵都承載著太陽系漫長的歷史,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要將這些樣本完好無損地帶回地球,需要一系列高度復雜且精密的操作,其難度遠超普通航天任務。
“月船4號”計劃采取一項高難度的太空接力策略:首先,通過兩枚火箭發射兩個航天器進入太空。其中一個航天器負責在月球表面著陸并執行采樣任務,可稱之為“采樣使者”;另一個則在月球軌道上待命,作為“返回艙”。采樣完成后,“采樣使者”將樣本容器拋向軌道,與“返回艙”進行精準對接。
這一連串動作聽起來簡單流暢,實則每個環節都充滿挑戰。中國嫦娥五號在執行類似任務時,就克服了包括月面自動鉆取、無菌密封、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等一系列世界級難題。
印度在航天技術方面雖有一定基礎,但在這些關鍵技術上仍需補課。回顧印度此前的月球著陸器“維克拉姆”,在距月面僅2.1公里處因控制系統故障而硬著陸,這一事件成為印度航天的“黑色記憶”。
鑒于這一教訓,“月船4號”在采樣設備、密封技術、著陸控制系統等方面的要求將大幅提升。若計劃在月球背面采樣,還需解決通信難題。月球背面無法直接與地球通信,因此需要在太空部署中繼衛星。
中國已發射“鵲橋”中繼衛星解決了這一問題,印度若想在月背采樣,要么租用中國的“鵲橋”信道,要么在2027年前自行發射中繼衛星。印度一貫以“不服輸”著稱,此次選擇何種方式備受關注,這或許也是“月船4號”發射日期推遲至2027年的原因之一。
印度航天的進步有目共睹,從火星探測到一次性發射數百顆衛星,其低成本高效率的航天活動贏得了全球矚目。然而,航天探索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科技實力和系統工程能力。
面對印度的“超級挖土”計劃,我們應保持關注和期待。宇宙廣闊無垠,多一個探索者總是好事。至于最終結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于印度的這一計劃,你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