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汽車制造業迎來重大轉折,奧迪公司首席執行官高德諾宣布調整電動化戰略,原定2026年全球停售燃油車、2033年全面電動化的計劃被撤回。奧迪官方聲明中明確指出,2026年后將繼續保持內燃機車型的吸引力,這一轉變標志著汽車巨頭在電動化道路上的策略調整。
奧迪的此番舉動并非孤立事件?;厮葜?021年,保時捷、奔馳、凱迪拉克、沃爾沃及福特等多家車企紛紛宣布了全面電動化的宏偉藍圖。然而,進入2024年后,這些企業紛紛表示全面電動化目標難以短期達成,紛紛調整策略。
從全球電動車市場來看,滲透率存在30%加速和50%減速兩大拐點。當前,美國市場尚未觸及加速拐點,中國市場則已顯現減速跡象,而歐盟市場仍處于加速拐點的邊緣徘徊。歐美電動車市場的發展未及預期,燃油車需求依然強勁,這使得汽車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在與中國企業的市場競爭中。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電動車銷量排行榜上,中國品牌占據半壁江山,共有11個品牌上榜。比亞迪的市場份額顯著提升至23.6%,五菱、吉利、零跑等品牌排名大幅躍升,而特斯拉、大眾、寶馬、奔馳的市場份額則有所下降。
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促使企業不斷在價格、技術和生態系統上尋求突破,這對歐美傳統車企構成了嚴峻挑戰。同時,中國車企加速國際化步伐,憑借全產業鏈優勢,在歐美市場逐步擴大份額。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售出的三分之二電動汽車價格已低于同級別燃油車,相比之下,德國和美國市場的純電動汽車價格仍高出燃油車20%至30%。歐美市場的公共充電樁建設滯后于電動汽車的增長速度。
奧迪前任CEO杜斯曼因激進戰略未達預期而離職,新任CEO高德諾則選擇暫停全面電動化轉型,回歸現實,以穩定業績為首要任務。奔馳也采取了類似策略,將電動化目標推遲五年,計劃在未來十年內繼續生產內燃機汽車。寶馬雖然電動車銷量有所增長,但仍面臨營收和利潤下滑的挑戰。
歐美車企的策略調整表明,沒有一種策略適用于所有市場和所有時間。在全球化經濟疲軟和關稅壁壘加劇的背景下,汽車企業需要根據市場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戰略。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快速發展與外資或合資燃油車企業的衰退形成鮮明對比,而歐美市場尚未迎來電動化加速拐點,燃油車需求依然強勁。因此,多元發展和因地制宜成為跨國車企應對市場變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