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近日宣布,與國際知名企業中廣核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及陽江核電有限公司攜手,成功研制出全球首臺四足傳熱管檢測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已在華龍一號機組內投入應用,實現了爬行與檢測功能的同步執行,顯著提升了傳熱管的檢測效率。
核電站蒸汽發生器中的傳熱管被譽為核能安全的“生命線”。這些傳熱管外徑微小,管壁極薄,且數量龐大,接近萬根。若傳熱管出現疲勞、缺陷或腐蝕等問題而未及時發現,可能會導致破裂,進而引發安全事故。
傳統的傳熱管檢測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面臨諸多挑戰,如適配蒸汽發生器型號有限、檢測周期長等。針對這些問題,研發團隊創新性地推出了四足傳熱管檢測機器人。該機器人采用獨特的四足結構,結合高效的運動規劃和視覺定位技術,為核電設備的智能運維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的王剛教授指出:“這款機器人最大的亮點在于其卓越的靈活性和環境適應能力。其自動鎖定的錨爪設計,確保了機器人在突發情況下仍能保持穩定的抓取狀態。而四足并聯行走機構則使機器人能夠靈活穿梭于各種規格的管板上。雙探頭檢測臂具備360度旋轉和平面內冗余自由度,能夠在一次定位中完成最大檢測工作空間。”
在華龍一號的檢測實踐中,四足傳熱管檢測機器人攜帶先進的渦流檢測工具,通過單目視覺定位技術實現自主定位,實現了爬行與檢測的同步作業,極大地縮短了檢測過程中的移動時間。這一創新不僅提高了檢測效率,還降低了檢測成本。
目前,該成果已在中廣核集團的核電機組中成功應用,覆蓋包括華龍一號在內的多種堆型。相比傳統傳熱管檢測機器人,該機器人的覆蓋率大幅提升,實現了傳熱管檢測的全覆蓋,顯著縮短了工期并降低了維護成本。
該四足傳熱管檢測機器人的成功研制與應用,標志著我國在核電智能運維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全球核電行業的安全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