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中,我國農業生產迎來了最為繁忙的季節——三夏,這涵蓋了夏收、夏種、夏管的各個環節。小麥作為夏季收割的主要作物,其收割工作已進入尾聲。一句老話道出了小麥收割的緊迫性:“麥熟不收,有糧也丟”。盡管全國各地的夏收時間不盡相同,但小麥的適收期往往只有短短數日。要確保小麥高效、高質量地收割,現代農業機械與科技的助力不可或缺。
6月11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的小麥收割工作迎來了高峰期。51萬畝的麥田里,900多臺聯合收割機正緊張作業,其中不僅有本地機械,還有從河南、山東等地遠道而來的跨區作業收割機。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一些來自河南的收割機上安裝了智能輔助駕駛儀,這一創新技術引起了廣泛關注。
通過智能輔助駕駛儀,農機手只需駕駛收割機圍繞待收割的麥田行駛一周,系統便能自動統計收割面積,并智能規劃作業路徑。這不僅極大地減輕了農機手的操作負擔,還提高了收割效率和收割質量。
農機手張少華,一位擁有十多年跨區收割經驗的“老將”,對科技改變農業充滿期待。他深知跨區作業的艱辛,渴望通過科技手段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電動收割機的出現,以及隨后與科技公司合作研發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讓張少華的夢想逐漸變為現實。今年夏收季節,他和合作社的另一位社員安裝了智能輔助駕駛儀,進行了超過200小時的實地驗證,并在驗證中不斷完善系統功能。
夏收被形象地稱為“龍口奪糧”的攻堅戰,小麥的成熟期極短,通常只有三到五天。為了提高搶收效率,農業部門投入大量人力深入一線,實時統計小麥成熟區域面積和收割進展。然而,人工統計信息的滯后和不準確性常常導致農機調配不當,部分麥田旁農機扎堆,而急需收割的麥田卻找不到農機。冀州區農業部門對此問題尤為關注,他們希望通過將每臺農機的位置和作業信息實時傳送到智慧信息平臺,實現科學調度,避免農機浪費。
在河南省漯河市,一個名為“河南農機云”的信息化平臺已經投入運行。只要農機裝上智能終端,并將信息輸入平臺,就能實現作業需求與農機分布的精準匹配。平臺上不僅有每臺農機的實時位置和作業軌跡,還能實時更新農機信息,及時推送麥收訂單。張少華所在的金土地合作社一百多臺農機都接入了河南農機云,合作社負責人通過平臺可以高效調配全社的農機。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農機的利用率,還為每個機手帶來了更多的收益。
夏收是與時間賽跑的攻堅戰,特別是在氣象條件不佳時。今年,多地運用科技力量保障夜間搶收的應急照明需求。在河北省望都縣,面對臺風“蝴蝶”帶來的暴雨預警,當地農業、氣象、電力部門緊急啟動搶收應急預案,調用車載移動式應急照明燈、大功率照明無人機等設備連夜搶收小麥。無人機照明技術的首次應用,為夜間收割提供了穩定的光源,大大提高了搶收效率。在湖北黃梅縣,供電所技術人員也創新性地使用無人機為農戶提供夜間收割照明,確保了小麥在暴雨來臨前全部入倉。
科技不僅點亮了麥田,更點亮了農民的希望,讓我們看到了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無限可能。從智能輔助駕駛儀到無人機照明,再到信息化平臺的廣泛應用,科技正逐步扎根于泥土之中,轉化為守護豐收的強大生產力。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于農業科技現代化。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正讓大國糧倉的根基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