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及太平洋(EAP)地區的勞動力市場近年來展現出了一系列復雜而多變的特征。盡管整體就業率保持在較高水平,經濟的持續增長也帶動了工資的普遍上漲,但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開始逐漸顯現,對部分國家的勞動力供應造成了影響。
性別差異在勞動力市場中依舊顯著。女性勞動力的參與率相較于男性仍然較低,盡管性別工資差距有所縮小,但仍存在約10%至15%的差異。勞動力的教育程度雖有所提升,但教育質量卻參差不齊。在一些國家,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而年長勞動者的參與度則相對較低。
從行業結構來看,EAP地區的就業正在從低生產率的農業向服務業轉移。其中,ICT服務業的工資增長速度尤為突出。然而,非正式就業在該地區也廣泛存在,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在EAP地區的擴散也受到了技術與經濟可行性的雙重影響。技術上,由于該地區有大量勞動者從事常規體力勞動,他們面臨著被工業機器人取代的風險。但與此同時,中國、馬來西亞等國的非常規認知任務從業者可能會從人工智能的發展中獲益。
在經濟層面,機器人的采用與勞動力成本呈正相關。馬來西亞、泰國等收入較高的國家較早地采用了機器人技術,而中國、越南近年來在這一領域的增長也十分迅速。相比之下,印尼、菲律賓等國的機器人采用水平則相對較低。從行業分布來看,機器人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電子、汽車等領域。
新技術的引入對勞動力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越南為例,機器人的采用帶動了約10%的就業率增長和5%的勞動收入增長,中高技能勞動者從中受益顯著,而低技能勞動者則可能面臨被邊緣化至非正式部門的風險。在2018至2022年間,印尼等國由于機器人的引入,約有140萬低技能正式勞動者被取代,但同時也創造了約200萬高技能崗位。然而,年長勞動者從機器人采用中獲得的就業和收入收益相對較少。
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則更為復雜且難以預估。它既具有替代效應,也具有增強效應。在EAP地區,約有10%的工作與人工智能存在互補關系,這一比例遠低于發達經濟體的30%。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和高學歷者更易受到人工智能替代效應的影響,且這些受影響職業的收入水平往往較低。
與此同時,數字化和數字平臺的發展也為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數字技術的使用與積極的勞動成果密切相關。在馬來西亞等國,數字密集型工作者的工資溢價更高,女性在這一領域也獲得了更為顯著的收益。數字平臺提高了中介效率,推動了新商業模式的誕生。據估計,到2023年,EAP國家的數字平臺經濟規模已達到GDP的5%至7%。然而,這也可能使部分正式勞動者轉向非正式部門。
在經濟領域,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就業比例的減少密切相關。而在EAP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全球制造業就業比例先升后降的模式被打破。特別是在機器人采用較快的地區,就業增長也呈現出加速的趨勢。面對這一系列變化,EAP國家需要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以提升勞動力的數字技能、社交情感技能以及高級技術技能。
促進勞動力和資本的流動、消除要素價格扭曲以及擴大數字非正式經濟勞動者的社會保險覆蓋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這些措施,EAP國家有望將技術變革轉化為實際的福祉,為勞動力市場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