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清華大學學生佩戴奇特頭套觀賞演出”的照片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引發了廣泛討論。畫面中,八位觀眾端坐在新清華學堂內,頭上佩戴著看似未來科技的裝置,觀看著一場文藝演出。網友們紛紛猜測:“這是集體嘗試新潮流染發嗎?”“他們屬于某個神秘的高科技社團嗎?”“這樣的裝備對身體無害嗎?”
面對公眾的種種疑問,清華大學于6月18日正式揭曉謎底。原來,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神經美學實驗,旨在通過高精度的腦電設備,同步記錄觀眾在欣賞藝術表演時的神經活動,為腦機接口技術及解碼算法的研究提供寶貴數據。這場實驗選取的劇目是舞劇《詠春》,而那些頭套,實際上是便攜式腦電圖采集設備。
“我們期望借助腦科學的視角,揭示人們在藝術鑒賞過程中的神經活動機制,為藝術創作和教育提供科學依據?!鼻迦A大學神經工程實驗室主任高小榕教授解釋道。該實驗室自2004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神經美學的前沿研究,依托腦機接口技術,不斷在信號處理、硬件開發等領域取得突破。
在實驗籌備階段,研究團隊精心招募了一批來自文、理、工科等不同背景的志愿者。演出前夕,工作人員為他們逐一調試設備,確保在演出過程中能夠準確采集到多人的腦電信號。針對網友關注的健康安全問題,團隊成員李澤軒明確表示:“所有設備均經過嚴格的安全認證,僅用于無創數據采集,對志愿者的健康無任何不良影響。同時,我們會對所有數據進行匿名處理,確保個人隱私得到保護。”
李澤軒還提到,劇場提供的沉浸式環境為實驗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燈光、舞美、音效的完美融合,構建了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審美空間,使得團隊能夠捕捉到觀眾最真實、即時的神經審美反應,這是傳統實驗室環境所無法比擬的。
實驗結果顯示,當觀眾完全沉浸在演出中時,他們的大腦活躍度顯著提升。這種全腦聯動的現象與情感分布緊密相關,也解釋了為何現場表演相比視頻觀看更能觸動人心。目前,研究團隊正積極探索將神經美學原理應用于情緒障礙康復、美育教育以及老年認知干預等領域,借助腦機接口及相關解碼算法,不斷提升腦電信號解碼的精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