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動技術的激烈競爭中,豐田汽車近期對其標志性的THS混動系統進行了升級,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此次升級的核心在于,采用了鋰電池替代原有的鎳氫電池,這一變動帶來了顯著的效果:電池體積減少了34%,重量減輕了44%,同時電機功率躍升32%,油耗更是進一步降低了8.4%。然而,盡管數據光鮮,一些資深車評人卻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這只是對原有技術的“小幅改良”,其核心——那套已經沿用了28年的行星齒輪動力分流架構,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
那么,豐田的THS系統真的毫無亮點可言嗎?事實并非如此。其行星齒輪組的精度之高令人驚嘆,間隙僅為0.01毫米,即使在百萬公里的行駛里程下,磨損也幾乎為零。廣州的雷凌混動出租車就是一個明證,它們在行駛了80萬公里后,電池依然無需更換。但問題在于,這樣的高可靠性在性價比面前顯得有些奢侈。以卡羅拉雙擎為例,其起售價為13.58萬元,比燃油版高出近3萬元,而相比之下,國產的秦PLUS已經將價格下探至10萬元以內,并且還提供綠牌免稅和充電樁等附加福利。
更為尷尬的是,豐田在混動技術路線上的選擇似乎有些保守。它堅持不插電的HEV路線,結果卻錯失了政策帶來的紅利,這些紅利幾乎全被國產的PHEV車型所瓜分。當豐田試圖涉足插混市場時,如推出的卡羅拉雙擎E+,其定價卻高達19萬元,甚至超過了凱美瑞。反觀國產陣營,理想汽車憑借大電池和純電體驗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吉利則通過雷神三擋DHT技術強攻性能領域,相比之下,豐田的“多路徑戰略”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豐田也在尋求變革。如今,中國的研發中心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鉑智純電車型甚至采用了鴻蒙座艙系統。然而,在混動系統的底層創新方面,豐田的步伐依然顯得緩慢。當國產車已經通過電池低溫技術和4C超充技術解決了續航焦慮時,豐田似乎還在依賴其傳統的技術優勢。
混動戰場的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豐田的THS系統雖然仍然是工業精度的典范,但國產混動技術憑借電驅革新、成本優勢和精準的政策定位,正在對這位“混動鼻祖”形成強大的壓力。在這場較量中,誰將最終勝出,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