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視野中,企業家李斌與周鴻祎對于燃油車(油車)的言論引發了廣泛關注。李斌曾疑惑不解地發問,為何還有人選擇購買油車,而周鴻祎則更為激進地預測,未來可能無人再購買油車,將其比作已被淘汰的諾基亞。
然而,這樣的言論顯然過于偏頗,也引發了不少爭議。諾基亞雖然在手機市場上黯然退場,但在通信領域卻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實力。去年,諾基亞的營收超過200億,手握2000項專利,積極研發6G技術,每年在MWC上展示最新的通信技術。
將購買油車比作購買諾基亞,這不禁讓人質疑,周鴻祎到底是在贊揚諾基亞的轉型成功,還是在貶低油車的價值?事實上,諾基亞只是轉換了賽道,其通信技術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回到汽車市場,混動車型在國內市場的占比約為25%,而純電動車同樣占據25%的份額,油車則依然保持著50%的占比。混動車型的核心支撐依然是內燃機,這足以說明油車在當前市場中的重要地位。
從全球范圍來看,去年全球汽車銷量超過9000萬臺,其中新能源車銷量為1800萬左右,占比僅為18%,純電動車銷量更是只有1000萬臺。這意味著,在每賣出9臺車中,只有1臺是純電動車,其余8臺均搭載內燃機。
盡管未來純電動車和混動車型的銷量占比可能會進一步提升,但就目前而言,給占據82%市場份額的油車下達逐客令顯然為時過早。由于使用場景、經濟發展、環境溫度和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電動車無法全面普及。而汽車作為一種普及性工具,這種沖突并非通過更大的電池包、更快的充電速度或更低的價格就能解決。
國內新能源車銷量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巨額補貼,包括購置稅減免、低電價和產業鏈補貼等。然而,在東南亞、中東和歐洲等地區,由于無法提供類似的補貼力度,新能源車在這些地區的售價和電價都相對較高。
這也意味著,國產車想要在海外獲得更好的銷量,依然需要依賴油車。因為全球市場中油車的銷量高達7000萬臺,而新能源車的市場份額還不足2000萬臺。國內市場的豐田銷量雖然下滑,但在全球市場中卻保持穩定。大眾、通用、本田和日產等企業同樣如此,國內市場的銷量下滑并未對全球市場造成太大影響。
油車的優勢顯而易見,穩定、耐用且品質可靠,能夠滿足不同地區消費者的需求。相比之下,新能源車在某些地區的購車和用車成本都相對較高,使用也不便。例如,在日本市場購買和使用電動車的成本遠高于油車;而在印度市場,由于基建落后,電動車的充電也成為一大難題。
因此,購買油車依然是一種合理的消費選擇,內燃機仍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對于油車的未來,我們無需過于悲觀,更不應盲目跟風發表偏激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