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旗下的“星鏈”衛星項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量衛星異常墜落。自2019年“星鏈”計劃啟動以來,衛星墜落數量逐年攀升,尤其在過去幾年間,情況尤為嚴峻。
“星鏈”項目旨在通過發射數千顆衛星,為全球,尤其是偏遠地區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起初,衛星墜落現象并不顯著,2020年僅記錄到兩顆衛星墜落。然而,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急劇增加至78顆,隨后兩年雖略有波動,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而去年,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情況,多達316顆“星鏈”衛星在大氣層中燒毀。
針對這一連串的衛星墜落事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物理學家丹尼·奧利維拉領導的研究小組展開了深入調查。他們對比了衛星墜落時間與多種自然現象,最終發現,衛星墜落與太陽活動的增強存在直接關聯。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太陽活躍度的提升,“星鏈”衛星更容易受到大氣阻力的影響,從而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
太陽活動的周期性變化,大約為11年一次,當其處于高峰期時,會引發強烈的磁暴現象。磁暴不僅會對地球磁場造成影響,還會加熱上層大氣,導致大氣層膨脹。膨脹的大氣層增加了衛星飛行時的阻力,使得衛星難以維持其軌道高度,最終墜落。事實上,2022年2月4日的一次地磁暴就導致SpaceX剛剛發射成功的40顆“星鏈”衛星無法提升軌道高度,全部墜入大氣層燒毀。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強磁暴對衛星的影響顯著,但研究小組發現,70%的衛星墜落事件并非發生在強磁暴期間,而是在中等或弱磁暴期間。這可能是因為弱磁暴雖然強度不大,但持續時間更長,對衛星軌道的“侵蝕”作用更為緩慢而持久。
“星鏈”項目作為SpaceX的旗艦項目之一,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截至2025年,其全球用戶數量已突破500萬大關,業務范圍廣泛覆蓋航空、海運以及偏遠地區的互聯網接入等領域。然而,衛星的大量墜落不僅增加了太空垃圾的數量,對其他航天器的安全構成了威脅,還嚴重影響了“星鏈”服務的穩定性。
面對這一挑戰,SpaceX和NASA正在緊密合作,尋求解決方案。他們希望通過改進衛星設計、優化軌道規劃以及加強太陽活動監測等措施,有效降低衛星墜落的風險,確?!靶擎湣表椖康某掷m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