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供應鏈深處,一種普遍的無奈情緒彌漫開來。供應商們常常面臨一個未知數:車廠的付款何時能到賬?有的車廠會拖延一個月,有的則是一年甚至更久。這種不確定性,讓整個配件行業倍感壓力。
6月初,一封來自空氣懸掛供應商孔輝科技董事長郭川的公開信,在中國汽車產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郭川在信中描繪了一個理想場景:供應商將貨物送達甲方倉庫,經過必要的檢驗后,雙方即可對賬、開票并結算,開發票后一個月內回款到賬,且電匯成為唯一的回款方式。這一愿景,觸動了無數供應商的心弦。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郭川的夢想似乎即將照進現實。僅僅幾天后,包括比亞迪、一汽、東風、廣汽、賽力斯、長安、吉利、奇瑞、北汽、上汽、長城、江汽、蔚來、小鵬、理想和零跑在內的17家主流車企,集體作出承諾:將供應商的支付賬期統一縮短至60天內。北汽和上汽更進一步,承諾全面取消商業承兌匯票等不合理的結算方式,以減輕供應商的資金壓力。
商業承兌匯票,這個在制造業圈內令人頭疼的專業名詞,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或許陌生,但對于汽車行業的供應商們來說,卻是再熟悉不過。它就像是企業自己開具的欠條,銀行承兌匯票尚有銀行擔保,而商業承兌匯票則完全依賴于開票企業的實力和信用。長城鏈、迪鏈、吉利鏈、東風躍鏈……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系統,本質上都是車企開給供應商的“白條”。
供應商們不僅要等待漫長的檢驗和對賬周期,還要面對商業承兌匯票帶來的額外壓力。有的供應商需要等待127天才能拿到欠條,再等180天才能將欠條換成現金,整個過程長達10個月。如果急需資金,只能以折扣價兌換,比如100萬的欠條提前換現只值95萬,車企無形中賺取了5萬的“利息”。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平均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為182天,是國際車企平均水平的2.3倍。
一位汽車供應商的財務負責人透露,十年前汽車公司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僅為45天,而現在卻延長到了至少90天,再加上6個月的商業承兌匯票周期,實際貨款到賬時間長達9個月。供應商在向上游采購原材料時需要現金支付,而下游的車企回款卻是半年后才能兌現的商票。這種資金錯配讓供應商們夾在中間,為了生存只能選擇打折變現,犧牲了本就微薄的利潤。
這種局面不禁讓人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困擾中國經濟的“三角債”問題。當時,工廠欠原材料供應商的錢,原材料供應商又逼著要現款,而工廠自己又收不到下游的貨款,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如今,類似的風險正在汽車行業累積。比如已經陷入資金困境的哪吒汽車和破產的威馬汽車,它們的供應商因長期收不到貨款而不得不采取法律手段。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6月1日,《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實施。條例明確要求大型企業必須在60日內向中小企業完成付款,且不得強制接受商業匯票等非現金支付方式。這一政策的出臺,直接推動了17家車企的集體表態。隨著上汽、北汽率先取消商業承兌匯票,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機制正在重塑。這場始于票據付款的信用重構,不僅將改善供應商的資金狀況,還將對全球汽車產業的權力格局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