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論壇的聚光燈下,華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李文廣于7月11日詳細闡述了公司自動駕駛技術的雄心壯志,設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到2027年,實現城區L4級自動駕駛的規模化商業應用。這一藍圖不僅彰顯了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深度布局,也預示著與特斯拉等業界巨頭的激烈較量即將進入新階段。
李文廣透露,華為將采取分階段的技術迭代策略,逐步解鎖自動駕駛的新高度。2025年,華為將聚焦于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的試點運營,并在城市環境中啟動L4級自動駕駛的測試。次年,計劃將高速L3自動駕駛推向規模化商用,同時繼續深化城區的L4級測試。到了2027年,華為將全力沖刺城區L4級自動駕駛的規模化商用,并探索無人干線物流的試點項目。最終,在2028年,無人干線物流的商用將成為現實。
盡管李文廣坦誠地表示,若華為按計劃在2027年實現目標,仍將比特斯拉晚一年,但這無疑揭示了全球自動駕駛技術競賽的激烈程度。華為選擇了一條多傳感器融合的技術路線,以確保自動駕駛系統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李文廣強調,華為的核心目標是減少交通事故,同時為用戶節省寶貴的時間。與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不同,華為在L3及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中,采用攝像頭、雷達等多種傳感器融合的方式,以應對更為復雜的駕駛場景。
然而,在自動駕駛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并非所有企業都與華為保持一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同一月的季度高管會上宣布,百度的自動駕駛出行平臺“蘿卜快跑”將放棄激光雷達等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全面轉向純視覺技術路線。李彥宏指出,多傳感器融合方案的成本高昂,而純視覺路線則能顯著降低硬件成本,加速車隊的規模化部署。李彥宏堅信,通過規模化運營,可以加速技術迭代的閉環,形成正向的技術優化循環。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CEO靳玉志此前曾預測,2024年是L2級自動駕駛規模化商用的元年,而到了2025年,行業將初步具備L3級自動駕駛的商用能力。他預計,城區智能輔助駕駛的搭載量將在2025年達到394萬輛,2026年猛增至825萬輛,2027年更是將突破1496萬輛。這些數據無疑展示了市場對高階自動駕駛技術的強烈需求。
華為的這一規劃,無疑將對整個自動駕駛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從競爭的角度來看,特斯拉以其純視覺方案在道路感知和控制精度上處于領先地位。然而,李文廣認為,L4級自動駕駛對安全性的要求將大幅提升,華為的多傳感器方案正是為了搶占這一技術制高點。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華為乾崑智駕ADS4系統的商業化,將帶動上游傳感器、芯片供應商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完善。
華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推進,也將加速相關法規的完善。中國于2022年實施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為L3級自動駕駛的商用鋪平了道路,而華為的積極行動,無疑將推動這一進程。
然而,盡管前景看好,華為仍面臨諸多挑戰。李文廣承認,主動安全技術,如障礙物識別等,仍處于研發階段,需要持續的資金和時間投入。在這場自動駕駛技術的競賽中,華為正全力以赴,以期在未來的道路上占據一席之地。
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努力,不僅關乎技術的突破,更關乎未來出行的安全與便捷。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法規的逐步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自動駕駛的未來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