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消費者的聲音總是多樣而富有見解。一位資深車主近期分享了他的換車經歷,從增程式電動車到純電動車的轉變,讓他對兩種車型有了深刻的認識。
車主表示,起初他以為增程式電動車是“油電通吃”的全能車型,但使用后卻發(fā)現并非如此,反而有些“兩頭不討好”。他先后嘗試了兩輛增程式電動車,但都不盡如人意。最終,他選擇換回純電動車,并感慨對于普通家庭而言,增程式電動車可能并非最佳選擇。
車主指出,增程式電動車標稱的純電續(xù)航里程往往達不到預期。例如,某款車型標稱純電續(xù)航200公里,但在實際使用中,開空調、載人的情況下,續(xù)航里程往往只能達到七折左右,即約140公里。這對于每天通勤30公里的車主來說,三天就需要充電一次,十分不便。相比之下,純電動車標稱續(xù)航600公里,即使打八折也能跑480公里,兩周充一次電更為省心。
增程式電動車在保養(yǎng)維修方面的成本也相對較高。由于既有電池又有發(fā)動機,保養(yǎng)項目自然翻倍,包括換機油、清積碳、查電機等。一年下來,保養(yǎng)費用比純電動車高出約2000元。更讓車主頭疼的是故障率問題,有同事的增程式電動車電機修完后變速箱又壞了,頻繁跑4S店成了家常便飯。
面對增程式電動車的爭議,車主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認為沒有家充樁就不適合買電動車,但車主認為,增程式電動車的小電池即使沒有家充樁也需要頻繁跑充電站。而純電動車的大電池加上快充技術,在商場吃頓飯的功夫就能續(xù)航400公里,更加便捷。還有人堅持認為長途多必須選擇增程式電動車,但車主認為普通人一年跑幾次跨省長途的情況并不多,高鐵加租車的成本更低,不必為了1%的需求多花幾萬買車。
車主認為,增程式電動車更像是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初期的一個過渡產物。如今,隨著電池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充電樁的普及,增程式電動車“偽全能”的面紗已經被揭開。對于消費者來說,選擇更適合自己需求的車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