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重慶車主通過V2G(Vehicle to Grid,車網互動)技術,成功將電動汽車的電能反向輸送到電網,并因此獲得了183元的收益。這一實踐標志著我國V2G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正逐步走向成熟。
隨著夏季用電高峰期的臨近,浙江等地正加速推進V2G示范項目場站的放電上網進程。部分區域已經成功實現了結算、支付等流程的貫通,使得新能源車有望成為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的“移動充電寶”。
V2G技術不僅允許新能源車在必要時向電網放電,還能在電網負荷高峰時起到調節作用,從而減輕電網壓力。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3140萬輛,占比達到汽車總量的8.9%,新能源汽車已成為電力消費的重要一環。
為了應對新能源車充電時段集中帶來的電網負荷壓力,V2G技術應運而生。今年4月,我國公布了首批9個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城市和30個試點項目,其中包括湖州市大功率交流電充放電應用試點項目。該項目聚焦公交、運輸、環衛等場景,計劃建設10個150千瓦大功率交流充放電樁,預計年充放電規??蛇_15萬千瓦時。
在杭州,多個車網互動項目已落地實施。其中,杭州亞運村充放換一體車網互動項目尤為引人注目。該項目是全國首個同時擁有大功率、無線充電和V2G功能的充電站,站內配備8個60千瓦雙向V2G充電樁,能夠實現毫秒級的負荷實時調度。車主通過反向放電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獎勵。
車網互動技術的推廣,不僅有助于緩解電網負荷壓力,還能為車主帶來額外收益。車主可以在白天用電高峰時放電,晚上低谷時段充電,既保證了正常用車需求,又能獲得經濟回報。然而,一些車主對于頻繁充放電是否會影響電池壽命表示擔憂。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普遍較大,續航里程長,電池循環壽命遠超正常使用需求。例如,一輛電動汽車在行駛20萬公里的過程中,大概需要充電500次,而三元鋰電池的循環壽命超過1500次,磷酸鐵鋰電池的循環壽命更是超過2000次。為了進一步提升電池性能,發改委等部門還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動力電池循環壽命提升至3000次及以上的目標。
盡管V2G技術前景廣闊,但目前并非所有電動汽車都支持外放電功能。一些車型由于未配備雙向車載充電機或動力電池容量較小,無法對外放電。因此,業內人士呼吁車企積極參與其中,推動對外放電技術的標準化和普及化。
根據《實施意見》,到2025年,我國將初步建成車網互動技術標準體系,全面實施并持續優化充電峰谷電價機制,市場機制建設也將取得重要進展。這將為V2G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