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亞迪針對網絡上流傳的濟南乾城經銷商資金鏈斷裂傳聞作出正式回應。比亞迪方面明確表示,網上流傳的信息并不屬實,并將問題的根源歸結為乾城經銷商集團自身的盲目擴張和過度加杠桿運營。
據了解,從去年年底開始,乾城集團旗下的部分4S店已經被當地其他經銷商收購。比亞迪方面表示,他們正在積極協助該集團處理相關的客戶及員工問題,以確保平穩過渡。
乾城集團的經營危機已經顯現,目前已有超過20家4S店被迫關閉。在集團發布的《關于處理三保服務事宜的解決方案》中,他們將當前的困境歸咎于兩大外部因素:主機廠的政策調整和區域金融環境的惡化。主機廠的政策變動給乾城集團的現金流管理帶來了持續性的壓力,而山東地區多家汽車經銷商的接連“暴雷”則引發了區域性銀行融資政策的收緊,進一步加劇了門店運營的資金鏈緊張。
目前,乾城集團的部分門店已經由主機廠直營體系接手運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直營店通常只提供原廠官方承諾的服務范圍,超出部分則不予兌現。
乾城事件并非個例,整個汽車行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例如,某代理自主品牌的經銷商集團,擁有50余家門店,累計投入資金超過20億元,平均單店投入高達4000余萬元。據知情人士透露,該集團目前也面臨著資金鏈緊張的問題,若壓力持續增大,恐難以維持現狀。
一位后市場連鎖老板投資某自主品牌新零售店,投入了2000多萬元,但至今仍未能實現盈利。這位老板表示,合約到期后將不再經營新車業務,而是將重心轉向新能源改裝及售后服務。
汽車行業的盈利困境日益凸顯,主機廠的壓力不斷向下傳導至經銷商等產業鏈下游環節。業內普遍認為,當主機廠自身的盈利能力下滑時,產業鏈上的其他環節盈利將更加艱難。
近期,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發表了對汽車行業的看法,他警告稱汽車行業也存在類似“恒大”的風險,只是尚未爆發。同時,發改委也發出聲音,要求整頓“內卷式”競爭,改變不計后果的降價內卷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眾多主機廠及零部件企業正在加速海外布局。然而,有行業人士指出,如果將國內這種內卷的競爭方式帶到海外市場,不僅難以立足,還可能引發更大的風險。
在當前熱議的新能源汽車售后領域,行業人士也發出了風險提示。他們認為,無論是新能源輕改還是新能源專修,都很難實現盈利。隨著車主們學會到處比價,線上價格越來越透明,很多車主會選擇在線上購買配件后找線下門店安裝,以達到低成本的目的。
對于從事新能源輕改和專修的企業來說,他們更多的是賺取工時費。雖然這種方式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如果完全依附于廠家,則會面臨多重壓力,如資金鏈被壓到極致、售后毛利被嚴格控制以及回款賬期被拉得很長等。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是否還要爭取新能源售后授權成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有行業人士直言不諱地表示:“第一要看你能不能承受得起虧損,第二就是愿不愿意虧損。”